在當前長期負利率、通脹率不斷高企的情況下,外資銀行收益較高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開始受到市場的關注。
其實,在剛剛過去的2010年,不少結構性理財產品就取得了不錯的收益率。比如渣打銀行數(shù)款掛鉤美國石油指數(shù)基金的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獲得20%的年化收益,恒生銀行也有不少股票掛鉤結構性理財產品獲得了10%的收益。銀行內部人士指出,在2011年,更多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會被推出。
結構性產品收益最高
結構性理財產品是指嵌入衍生品的固定收益證券產品,可以分為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種。靜態(tài)就是產品發(fā)行后設計結構就不發(fā)生變化;動態(tài)則會有資產管理部分,針對市場情況作相應的資產調整。基本上,目前的結構性產品都是保證本金的,浮動收益決定于產品掛鉤標的的表現(xiàn)。
普益財富數(shù)據顯示,2010年商業(yè)銀行共發(fā)行約9958款理財產品,不同類型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表現(xiàn)差異較大。其中,外幣債券類產品平均收益率最低,結構性產品收益率最高。人民幣債券類產品到期平均收益率為2.33%,外幣債券類產品到期平均收益率約為1.8%,信貸類產品到期平均收益率為3.42%,結構性產品則為3.73%。
某外資銀行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跟一定的標的物特定時段的走勢或定位掛鉤。對于這種產品,銀行對資金有自主使用權,跟代賣信托類理財產品不一樣。
上述人士表示,因為結構性理財產品跟一定的標的物掛鉤,且資金留存在銀行,因此,這類理財產品一般收益較高,但風險也很大。專家指出,在通貨膨脹背景下,投資者應該更加重視所配置資產的流動性和盈利能力。
適合高風險投資者
某外資行客戶經理對記者表示,結構性產品的收益高低取決于產品的設計、收益的計算方法、以及設計之初對市場的判斷與產品運行期間市場的方向及走勢是否一致。“若投資方向與市場一致那么將可獲得較高的收益;反之,則有可能收益為零,甚至負收益。”他指出,結構性產品比較適合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投資者。
理財產品包括選擇間接掛鉤物價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如掛鉤消費類股票、掛鉤醫(yī)藥類股票、掛鉤石油價格等結構性理財產品,而由于相關價格的上漲,這類掛鉤標的在通貨膨脹背景下都有不俗表現(xiàn)。
以掛鉤匯率的理財產品為例,在該款產品中,客戶出讓給銀行一個選擇權,讓銀行決定在到期日是以存款貨幣或者是客戶自己選擇的掛鉤貨幣來支付本金與收益,而客戶確定投資貨幣、掛鉤貨幣、投資周期,并與銀行簽訂一個協(xié)定匯率與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