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年輕藝術家群體的全新突破
今季春拍書畫和古董藝術品市場行情的高漲足以令當代藝術市場的從業(yè)者們羨慕好一陣,但70后為代表的年輕藝術家群體的表現(xiàn)優(yōu)良也令藏家們注目。剛剛出場的年輕藝術家雖然不能馬上拿下一個“天價”的成績,但其發(fā)揮的好壞確能影響整個大局。如果說整個春拍第一代藝術家中的佼佼者繼續(xù)接受調(diào)整最終達到了堅實、穩(wěn)定的結果,那么第二代的年輕藝術家百萬作品的頻現(xiàn)則是整個市場強有力的后盾。 先是6月2日結束佳士得春拍中,管勇的《你知道嗎?我們深深的憂傷》和孫原&彭禹《天使》都以242萬元成交。李暉的作品《琥珀》以146萬成交,李松松《大官的下午》也以122萬元成交,均以突破百萬大關。 隨后的內(nèi)地的保利、翰海、匡時三家公司的春拍,尹朝陽的《神話》以201萬元的高價成交,高于估價兩倍之多,本場之中另兩件尹朝陽作品《飛翔的歌聲》、《天安門》也均以超百萬元價格成交。管勇另外兩件作品《曉風殘月》、《被抑制的紅》分別以118萬元、151.2萬元成交。李暉的作品《改裝航空母艦—弩》、《佛龕No.2》分別以76.16萬元、78.4萬元成交。韋嘉的作品《花沐男》、《早熟。早衰》在翰海和保利拍賣中分別以72.8萬元、76萬元成交。 另外陳可、高瑀在此場拍賣中也都有上佳表現(xiàn)。在翰海和保利的拍賣中陳可的作品《海盜》、《夢》分別以101.92萬元、65萬元成交。高瑀的作品《淺薄不是我的座右銘》、《彼得潘》分別以101.92萬元、65萬元成交。仇曉飛近年的力作《兒童樂園》首次突破百萬,在匡時春拍中以106.4萬元成交,今年春拍仇曉飛另有一件作品在佳士得成交。
70后藝術家市場份額份額逐漸增大
2010年70后藝術家所占的市場份額逐漸增大是一個最為顯著的現(xiàn)象。而這一點迥異于當代藝術市場風生水起的2007年。2010年春拍以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北京保利、北京匡時為例,尹朝陽5張、管勇3張、李松松3張、李暉3件、韋嘉3張,總共上拍17張,較2007年市場規(guī)模增長明顯。成交金額以2010年香港佳士得春拍為例,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成交10095.47萬元。70后年輕藝術家在佳士得春拍中成交1212.5萬元是所占市場份額12%,
而以2007香港佳士得秋拍亞洲當代藝術專場46,717余萬元成交(四億六千七百十七余萬元),如火如荼的當代藝術市場崛起之時,而70后年輕藝術家總共成交4522500萬元,所占的份額比例了了。兩相比較,70后年輕藝術家市場份額的增長是絕對的,當代藝術市場的總體縮水是相對的。
當代藝術市場的整體縮水是不爭的事實。當代藝術的拍品數(shù)量已經(jīng)減少到原來的25%。2007年秋拍使中國當代藝術成為藝術品市場的主角,而通過統(tǒng)計三家市場份額來看(香港佳士得、香港蘇富比、北京保利):50年代以后出生的第一代大腕藝術家張曉剛在26件,岳敏君18件,方力鈞9件、王廣義10件、曾梵志22件。共上拍85件,2010年春拍中,同上5位(張曉剛、岳敏君、方力鈞、王廣義、曾梵志)抽樣統(tǒng)計的藝術家共上拍
64件。拍品數(shù)量的減少是這個市場收縮最直接的表現(xiàn) 而70后年輕藝術家中(尹朝陽、管勇、李松松、李暉、韋嘉等)相較第一代大腕藝術家市場啟動要晚1-2個周期,基本啟動于2008-2009年,在這兩年的市場中,作品數(shù)量逐漸增多。如果以2008年春拍作為70后年輕藝術家的抽樣指標的話,2008年春拍中,以紐約蘇富比、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北京保利為例,尹朝陽11張、管勇1張、李松松2、李暉3、韋嘉1張,總共上拍僅18張,2007秋拍之時,只有尹朝陽、李暉、管勇、韋嘉步入市場較早,韋嘉主要集中在內(nèi)地市場,李松松在2006年主要集中在紐約、倫敦等地,主要可能是代理畫廊的置身海外有關。
梯級結構:藝術市場層層積累
收藏家馬未都操刀一首流行歌曲《醉文明》的歌詞中有這么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幾千年文化層層積累”,層層的積累反映了馬先生對文化的一種認識,清白明了。文化是層層積累的,藝術市場的價格體系又何嘗不是?市場價格的梯級結構又何嘗不是如此形成的。 令人記憶猶新的是:2005年,中國當代藝術就開始顯現(xiàn)出上升的苗頭,市場上所謂的“F4”,即王廣義、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其作品在2005年度的拍賣場上成交記錄都已經(jīng)突破了100萬元。在2006年3月底,張曉剛的《血緣:同志120號》以97.92萬美元的價格,在紐約蘇富比首場亞洲當代藝術品拍賣會上創(chuàng)下全場第一成交價記錄。紐約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品拍賣會上,不少藝術家的作品都在本次拍賣會上創(chuàng)下了個人的成交新記錄。隨即2007年,內(nèi)地的拍賣行情也與海外聯(lián)動。北京保利、中國嘉德、北京翰海等拍賣公司相繼開辟了當代藝術專場。香港蘇富比秋拍的當代藝術專場甚至締造了3.37億港元的價格神話,當代藝術成為藝術品市場的主角。香港佳士得一直圍繞在“亞洲當代藝術”的概念上努力,2004
年秋拍,香港佳士得便開始推出以“亞洲當代藝術”為概念的拍賣專場,自2008年,中國二十世紀藝術和亞洲當代藝術又進一步首開夜場拍賣,企圖吸引到韓日等各地的亞洲買家介入。 在2010年春拍中,4月舉辦的香港蘇富比在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中取得1.44億元港幣,傳遞出市場行情復蘇的信號,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當代藝術和20世紀中國藝術日場和夜場拍賣的總成交額達到了4.59億元人民幣,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85%,與去年秋季拍賣的成交額相比則增長了34.21%。香港佳士得的“亞洲當代藝術及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夜場拍賣”更是取得了100%的成交率,可見賣家參與熱情的高漲。 同樣這樣幾個藝術家個人的成交紀錄是值得被銘記:張曉剛2006年3月舉辦的紐約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拍賣中,《血緣:同志第一百二十號》(1998年作)以809.8萬元人民幣的高價位居整場拍賣的第一位,超過百萬美金并刷新了當時張曉剛作品成交價的最高紀錄。也開創(chuàng)了當代藝術品的天價時代,目前張曉剛作品成交價的最高紀錄是2008年5月在香港蘇富比《血緣:大家庭三號》(1995年作)以4263.0750萬元保持。2006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中推出的方力鈞《2001.1.5》(2001年作)成交價為250.16萬元人民幣,創(chuàng)出了方力鈞個人作品成交價的最高紀錄。在2008年5月香港佳士得春拍中,岳敏君《轟轟》(1993年作)更是以4813.3875萬元的高價創(chuàng)出了岳敏君作品價格的最高價,在2007年5月份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中,王廣義的《Rolex》(2003年作)更是以416.368萬元的價格刷新了個人作品價格的新紀錄。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0年春拍中各位大腕藝術家價格的整體收縮。藝術家個體成績顯示:如果以張曉剛、方力鈞、王廣義、岳敏君、曾梵志、劉野、周春芽、劉煒等作為當代藝術市場第一梯隊,那么第一梯隊在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北京保利三家拍賣公司春拍中的表現(xiàn)基本穩(wěn)定,市場價格平穩(wěn),穩(wěn)中略有升幅。 市場中的后起之秀曾梵志、劉野的表現(xiàn)反倒是成為了此次春拍價格中的領頭羊。曾梵志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以《面具系列》拍出1720萬拔的頭籌,而劉野也在香港蘇富比中以《金光大道》的拍出1684萬位列第二。 張曉剛、岳敏君等市場明星在今年春季少見有大作品和代表作品釋出,所以也缺乏領頭價格,張曉剛的作品《血緣大家庭系列》此次北京保利春拍中以840余萬元成交,創(chuàng)下張曉剛個人在2010春拍中最高價格,岳敏君在此次香港蘇富比春拍中的《1994年作 在湖上》作品以1290.08萬元成交,
創(chuàng)下岳敏君個人在2010春拍中最高價格,在隨后的北京保利春拍中,岳敏君的作品《滿懷豪情》以978萬元成交。張曉剛和岳敏君的個人價格行情組成了此次春拍行情中第二梯隊。 2010年春拍中具體的交易情況來看,
50,60后的一線大腕們的作品也紛紛換上了小尺幅的作品,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情況。這樣一方面保證了這部分藝術家作品在市場中爆光率,保護了藝術家的價格。另一方面也讓價格降下來有了更充分的理由。以北京保利、香港蘇富比和香港佳士得三家春拍為例:張曉剛在春拍中一共有12張作品上拍,大約有4張是版畫。4件作品流標。岳敏君則選擇了水彩或者版畫作品、雕塑作品,則在三家公司春拍中總共有12件作品上拍,其中版畫2件、水彩和雕塑各1件。1件作品流標。方力鈞在春拍中總共有12件作品上拍,7張版畫,2件雕塑作品。1件作品流標。王廣義在春拍中總共有15件作品上拍,其中50×50cm以下的作品有4張版畫,1件雕塑作品。3件作品流標。 作為領頭羊的曾梵志在三家拍賣公司春拍中共有13件作品送拍,其中有3件是版畫或者素描作品,2件作品流標。劉野在三家拍賣公司春拍中共有13件作品送拍,其中5張水彩作品,1張版畫作品。1件作品流標。 而全新突破70后的年輕一代藝術家在市場中的表現(xiàn)出幾個不一樣的特征,以幾位早已邁入百萬軍團行列的藝術家為例:(管勇、尹朝陽、李松松、李暉、韋嘉)管勇在此次春拍中總共有三家(佳士得、保利、匡時)拍賣行上拍,共3件作品,3件作品均超過200×150cm。尹朝陽在(翰海、佳士得、保利、匡時)春拍中總共有9件作品上拍,作品均超過120×100cm,2件作品流標。李松松在此次春拍中總共有(香港佳士得、香港蘇富比)3件作品上拍,1件作品流標。李暉在此次春拍中總共有(翰海、佳士得、保利、匡時)4件作品上拍,全部成交。韋嘉在此次春拍中總共有(翰海、佳士得、蘇富比、保利、匡時)5件作品上拍,全部成交。 兩相比對,50、60年代的一線大腕藝術家基本守住了價格行情,他們擁有比較穩(wěn)定價格體系。但也表現(xiàn)出市場中缺乏精品,藏家惜售的現(xiàn)象。反倒是50、60年代的二線藝術家如俸正杰、葉永青等被畫廊和藏家棄守嚴重,在今一步的調(diào)整中,價格呈現(xiàn)出比較大的起伏。70后的年輕一代藝術家的市場表現(xiàn)則反倒顯示出青春和活力。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70后藝術家中已有近10個藝術家(尹朝陽、李松松、管勇、李暉、韋嘉、仇曉飛、陳可)的單件作品成交金額超過百萬,并且這樣的規(guī)模趨勢正在逐漸擴大。也說明70后的年輕一代藝術家正在成為這個市場的“后盾”。
作為市場“后盾”的年輕藝術家雖然不能馬上拿下一個“天價”的成績,但其發(fā)揮的好壞確能影響整個大局。 相對而言,20世紀大師的作品在今年春季拍賣市場繼續(xù)受到藏家的看重。華人藝術家,如常玉、潘玉良、趙無極、朱德群等受到市場的熱切追捧,2010年的春季拍賣就已經(jīng)很明顯的看到他們?yōu)榕馁u行貢獻了大量的資金數(shù)據(jù)。另外2010年的春季拍賣中70后藝術家的萌芽了,甚至一些一線藝術家已取代主流之姿,受到藏家的青睞。高價變動情況很清晰的說明買家變的理性,作品的品質(zhì),是否代表作品才是他們更為看重的。僅僅依靠“名氣”買作品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
市場后盾:本土后發(fā)優(yōu)勢顯現(xiàn)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火爆相伴始終的卻是“爭議”、“泡沫”等等質(zhì)疑的聲音——資本炒作、價格虛高、西方訂單的加工廠、浮躁、快速的買進賣出……經(jīng)歷經(jīng)濟危機之后,藝術市場的操盤手考慮最多的問題就是“籌碼分散”的問題:上世紀90年代前后藝術作品由于當時的經(jīng)濟水平和市場體制的不健全而大量流通到國外。但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外越來越多的藏家(薩奇、尤侖斯、羅倫斯。舒勒)將作品送拍,也意味著將中國當代藝術定價權拱手相讓。但當前當代藝術價格急劇的下滑,也讓更多的擁有精品力作的藏家不愿意送拍。當代藝術市場泡沫的減少,也令人們期待它2-3年之后的新一輪的反彈。 競爭的無序、自我約束能力差、交易秩序混亂、利益關系失衡、積累不夠、可持續(xù)發(fā)展支撐乏力等。此外,藝術品的投資功能越來越凸顯的同時,藝術品市場投機和炒作的氛圍也越來越濃,投機當?shù)馈⑿畔啙帷⒄\信危機,已成為影響中國藝術品市場發(fā)展的頑疾。而年輕一代藝術家的作品,在后發(fā)優(yōu)勢上有明的顯現(xiàn)。尤其是2000年以后的作品由于市場的建立和本土藏家的增多,更多的作品在本土就及時被“吸收”了。 泡沫相對較少的年輕藝術家作品會自然受到追捧。也成為了各個藝術市場操盤手追逐的目標。 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70后藝術家中已有近10個藝術家(尹朝陽、李松松、管勇、李暉、韋嘉、仇曉飛、陳可)的單件作品成交金額超過百萬,并且這樣的規(guī)模趨勢正在逐漸擴大。盡管過去的兩年里,當代藝術市場的急速“見底”,新一代年輕的卡通風的作品也由高到低極度不穩(wěn)定,但以過去兩年成交數(shù)據(jù)來看,
70后年輕藝術家的板塊始終在不斷成長。無論是交易金額的增長,還是交易數(shù)量的增加。最重要的是,這種成長在以一種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當前,在金融危機的沖擊和法制逐步完善的前提下,藝術品市場通過自我的淘汰也在邁向成熟。相信在下一輪的增長,一個真正繁榮和健康的藝術品市場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