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陸敏/攝 |
天高,云淡,一條小河蜿蜒流過小小的村落。遠處,草原遼遠、白樺矗立。近處,一棟棟原木搭建的房子,裝點著鮮花和秋千的小院,黃皮膚、紅臉膛的男主人和白皮膚、藍眼睛的女主人對你微笑相迎……眼前的一切恍若異域。 這就是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額爾古納市室韋俄羅斯族民族鄉(xiāng)恩和村。在這個全國惟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xiāng),繁衍著中國最大的華俄后裔族群,小小的村落里充滿了異域風情。
中國最大的俄羅斯族聚集群
額爾古納市位于中國版圖的東北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最北端,西北隔額爾古納河與俄羅斯赤塔州相望。從海拉爾出發(fā),向北行駛4個小時左右,穿過陳巴爾虎旗草原和大興安嶺白樺林之后,便是恩和村了。“恩和”的蒙語意為“和平”。據(jù)當?shù)剜l(xiāng)長說,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三四十年間,中國以山東、河北為主的“闖關(guān)東”移民流與沙俄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qū)奉行“邊區(qū)俄羅斯化”的移民流在額爾古納河畔相遇,兩個不同種族的流民不斷往來,繼而聯(lián)姻、繁衍、定居,形成了中國最大的俄羅斯族聚集群。 1989年,“華俄后裔”被確定為“俄羅斯族”,也是我國低于10萬人口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室韋俄羅斯族民族鄉(xiāng)總?cè)丝?000余人,其中俄羅斯族人口占據(jù)近半數(shù),保留著較為完好的俄羅斯文化和生活習俗。當?shù)氐亩砹_斯族人多信仰東正教,按俄羅斯族時令過巴斯克節(jié)。 進入村莊,單門獨院的俄式“木刻楞”比比皆是。恩和的俄羅斯族民居深受北歐西伯利亞農(nóng)莊建筑風格影響,都是一棟棟典型的俄式木砌房子,叫做“木刻欏”。用原木交錯疊建,原木之間墊有青苔或泥土,屋頂由鐵皮覆蓋,門窗邊框用彩色漆繪。站在村里,環(huán)顧四周,家家窗臺上都有鮮花,每戶都有用木柵欄圍成的大院子,院里有花有草,還有粗繩捆制木頭做的秋千在風中微微搖蕩。抬眼望去,不遠處的村中心有一個教堂,正是標準的俄羅斯東正教教堂的建筑格局。
正宗俄羅斯美食吸引八方來客
走在村中,記者被一陣陣飄香的面包味道吸引了。抬頭一看,迎面正是一家面包作坊——熱尼亞列巴坊。聽當?shù)嘏笥颜f,這是一家在當?shù)卮竺ΧΦ拿姘鞣唬谱鞯暮樟邪?一種俄式面包)用天然啤酒花發(fā)酵,不含任何添加劑,由白樺木柈子手工烤制,是正宗的俄羅斯族美食。 用磚頭和泥巴制成的面包烤爐是當?shù)卦S多俄羅斯族家庭的必備。而在這個作坊,幾個烤爐像幾間小屋似的,上面分別有煙囪狀的煙道。只見女主人打開其中一間“小屋”上一個鐵制的小門,里面是熊熊燃燒的爐火,她用一個特制的長長的白樺木柈子(類似一個超長放大的炒勺),將一屜排列得整整齊齊的面包送到爐火深處。 不管游客們怎么催促,女主人還是不緊不慢,嚴格按時間操作烤制程序。傳統(tǒng)的發(fā)酵方法、傳統(tǒng)的烤爐、傳統(tǒng)的烤制手法……等到金黃松軟的大面包一出爐,游客們還未品嘗就被那純正的色香味吸引了,紛紛涌上來爭相品嘗。記者嘗了一口,果然是又香又軟又筋道,口味純正,名不虛傳。好客的主人善解人意地為客人們倒上了香濃的奶茶,端上了俄羅斯族人自制的稀米丹果醬。喝著奶茶,蘸著果醬,品著面包,一時間,人人贊好,似乎天下美味莫過如此,一些游客當場解囊,要買些帶回家去。一位來自廣東的游客買了一箱,他笑呵呵地說,“現(xiàn)在不缺吃的,要吃就吃這有特色的,尤其是這種傳統(tǒng)烤制的正宗俄羅斯美食,今天讓我大開眼界。” 品嘗著面包,大家不覺感到肚子餓了,一看時間,原來午餐時間到了。記者來到村里的伊麗娜鄉(xiāng)村俱樂部就餐。一進門,就被濃郁的民族風情打動了。只見俄式傳統(tǒng)長條木制餐桌上鋪著格子餐布,木椅相對排列,長相明顯帶有俄羅斯民族特征的服務(wù)員們端著盛有各種俄羅斯族傳統(tǒng)美食的大盤小碟穿梭其中,客人們品著伏特加,喝著蘇巴湯,啃著俄式烤肉,熱烈交談,而舞臺上,當來自俄羅斯某歌舞團的俄羅斯女歌手用中俄兩種語言唱起《喀秋莎》時,臺下一片唱和聲,到最后,成了全場大合唱。在歡快的音樂聲中,穿著傳統(tǒng)的俄羅斯民族服裝的俄羅斯小伙子、小姑娘,跳起了熱烈奔放的民間舞蹈,舞到高潮,他們紛紛下場,邀請客人一同跳舞。此刻,不管你是哪個民族,不管你來自哪個國家,大家手拉手兒跳起來,賓主同樂,場面一片歡騰。
家庭游從“招牌”變“王牌”
在一個小院門前,聽到人聲,穿著長裙、圍著三角頭巾,一身標準俄羅斯婦女打扮的女主人從院中迎出來,熱情地邀請記者進屋參觀,原來他們是開展俄羅斯民俗風情家庭游的俄羅斯家庭。他們保持了俄羅斯人的生活習俗——住著“木刻楞”,吃著面包和奶油,屋里掛著壁毯,墻角放著三角琴,院里種著列巴花。桌上的飯菜也是俄式的:蘇巴湯,也就是俄羅斯紅菜湯;土豆燜肉餅是典型的俄羅斯菜;樺子魚,是從額爾古納河打上來的鮮魚;還有俄式香腸、酸黃瓜加上自制的面包和藍莓醬。 額爾古納市旅游局的同志告訴記者,俄羅斯民俗風情一直是當?shù)芈糜萎a(chǎn)品的招牌。近年來,隨著俄羅斯民族鄉(xiāng)的名氣越來越響,很多旅游者不滿足于一般性的走馬觀花,都想住到俄羅斯族家庭中進行深入的民俗體驗。俄羅斯民俗風情家庭游最初就在這樣的需求中自發(fā)形成了。但是,旅游部門意識到,要保護這一“招牌”,不能任由其發(fā)展,必須對開展家庭游的旅游戶進行規(guī)范管理。 經(jīng)反復研究和專家認證,額爾古納市建立了整套比較成熟的家庭旅游準入規(guī)則,通過旅游、衛(wèi)生、工商、稅務(wù)、國土以及當?shù)卣?lián)合檢查驗收,對符合掛牌條件的家庭戶給予掛牌認證。同時將名單和價格傳至各大旅行社,一方面為其宣傳,另一方面確保家庭旅游市場的透明度。在統(tǒng)一規(guī)范的管理下,俄羅斯民俗風情家庭游的品牌進一步做大做強。 目前,經(jīng)過當?shù)芈糜尉执_認并統(tǒng)一掛牌開辦的家庭接待戶有130余戶,可同時接待3000人住宿、5000人就餐,家庭旅游接待人數(shù)也從2005年的8790人次發(fā)展到2009年的25萬人次。“現(xiàn)在,俄羅斯民俗風情家庭游已經(jīng)從‘招牌’變成了‘王牌’!”當?shù)芈糜尾块T的一位負責同志樂呵呵地告訴記者。
民俗博物館再現(xiàn)俄羅斯族生活史
在恩和,上了年紀的老人之間還可以用俄語進行交談,而60歲以下的俄羅斯族后裔已經(jīng)沒有幾人會說俄語了,多數(shù)人都是操一口東北腔的漢語。如果不看他們的面孔和皮膚,簡直不大相信他們是俄羅斯族人的后裔。據(jù)當?shù)剜l(xiāng)干部介紹,他們的婚喪嫁娶等生活習俗上也基本漢化,但他們酷愛清潔、花卉和舞蹈,熱情奔放的民族特性依然保留完整,每到冬季,他們還使用馬車和爬犁等傳統(tǒng)交通工具,部分婚喪原始習俗也保留了一些,比如在婚禮上撕長者褲子、死者墓前要立十字架并且封閉墓地等。 村里的俄羅斯族民俗館是國內(nèi)首家俄羅斯族民俗博物館,占地面積為2萬多平方米,共分為生活區(qū)、漁獵區(qū)、生態(tài)區(qū)、民間藝術(shù)區(qū)等八大展區(qū),共有展品400余件,包括生產(chǎn)工具、生活用品、服裝、照片等,囊括了俄羅斯族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從不同側(cè)面詮釋了俄羅斯民族在中國的形成發(fā)展以及厚重的俄羅斯族原始文化,是俄羅斯族生活史的生動再現(xiàn)。 記者在漁獵區(qū)看到,這里展示了一些被捕獵到的動物標本,栩栩如生。有野豬、狍子、鹿和一些說不出名字的飛禽走獸,還有一些分工很細的捕獵用具,還原了俄羅斯族人早期的狩獵文化。而一些民族風格濃郁的俄羅斯族家庭陳設(shè),也再現(xiàn)了俄羅斯族人的生活狀態(tài)。一位來自北京的游客對記者說,通過博物館的形式對俄羅斯族人的歷史、文化和現(xiàn)狀進行集中展示,不僅有助于整理和保護這一民族獨特的民俗、民習,也幫助游客更系統(tǒng)、更具體地了解俄羅斯族發(fā)展的歷史文化,無論是從豐富和發(fā)展旅游業(yè)資源的角度還是從保護和傳播俄羅斯族民俗文化上,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