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銀信合作理財產品的逐漸式微,股票和各類指數掛鉤型理財產品再度領跑銀行理財市場。據本報不完全統計,截至上月末,中外資銀行發(fā)行的掛鉤股票或指數的結構性產品已經超120款,同比增長220%。對此,有專家提醒,部分股票掛鉤型理財產品的最高收益率看似很高,但達成可能的概率極低,投資者需謹防“零收益”風險。
據銀率網統計,截至7月末發(fā)行近800款理財產品中,雖然信托類理財產品依然占據了其中的絕大部分,但是純信貸資產相關產品只有70余款。 分析人士指出,這與此前銀行有意避開信貸資產字眼,轉而以混合標的或者不披露的方式來避開監(jiān)管沖突有關,預計未來幾個月,此類產品的數量可能會繼續(xù)增加。 7月理財產品市場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結構性產品大幅度飆升。據本報不完全統計,中外資銀行所發(fā)行的掛鉤股票或指數的結構性產品已經超120款,同比增長220%。 例如,近期多家外資銀行都發(fā)行了預期年化收益率極高的結構型理財產品。如某美資銀行發(fā)行的“掛鉤中國新加坡指數基金”1年期人民幣產品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為37%;某港資銀行的“股票掛鉤部分保本‘月月賞’美元理財產品”預計最高年化收益率為36%等等。不過,投資者拿到最高預期回報的難度卻很大。 以“掛鉤中國新加坡指數基金”1年期人民幣產品為例,其掛鉤標的為盈富基金、新華富時A50中國指數基金、MSCI新加坡指數基金。產品的收益設計是基于看好未來一年中國及新加坡的經濟表現。若一年后的3個掛鉤標的表現均高于或等于37%,則客戶有希望獲得最高37%的年化收益率。同樣,“月月賞”產品掛鉤標的為中興通訊、濰柴動力、中國鋁業(yè)、玖龍紙業(yè),但只有在每個觀察期內,表現最差的股票價格均不低于期初價格的4.29倍時,投資者才有機會獲得36%的年化收益率。 對此,銀率網專家認為,部分股票掛鉤型理財產品的最高收益率看似很高,但達成可能的概率極低,投資者需謹防“零收益”風險。 事實上,今年以來,已有約20款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出現了“零收益”,其掛鉤標的均為歐元匯率或股票漲幅。而上周中國銀行又有兩款結構性產品到期未能兌現收益,其掛鉤標的為香港盈富基金,由于掛鉤基金期末價格低于期初價格的115%,最終收益率僅為0.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