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記者25日獲悉,自去年底重慶市試水“加工貿易結算中心”以來,該項結算業(yè)務為其帶來多達幾千萬美元的稅收。業(yè)內專家表示,“加工貿易結算”這項在國內還比較新鮮的金融服務外包業(yè)務能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和增加稅收,但目前因政策原因在全國推廣仍存在一些實際困難。 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當日召開的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說,從理論上講,加工貿易的結算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代工廠(整機加工的工廠)與工廠的職工工資結算,以及與當地政府稅務上的結算。這是一個屬地化的結算,我國沿海1.2萬億美元加工貿易的這個賬單都結清了。第二個層面是一個更龐大的網絡上的結算,這包括:零部件和組件之間的結算;組件和總裝廠之間的結算;代工廠商把整機做出來拿給大公司去銷售產生的結算;專利研發(fā)出來提供給總裝廠所產生的專利費的結算等。 “這中間涉及幾百個企業(yè)的網絡結賬,這種結賬就變成了離岸金融的賬戶,因為沒有發(fā)生實際的進出口行為,可以在中國代工廠的總部所在地結算,也可以在世界各地結算。”他說。 “但中國1.2萬億美元的加工貿易網絡結算都在海外,其中5000多億美元在新加坡,3000多億美元在香港,還有一部分在日本。”黃奇帆說。 國家外匯管理局有一個規(guī)定,直到去年底,任何中國境內的法人和自然人不能在中國境內開設離岸金融賬戶,而網絡結算,大公司貿易的清算結算,都不能在中國開,這就自然開到國外去。他舉例說,惠普在中國有1000多億美元,都是在新加坡結算,這1000多億美元放在新加坡銀行里,銀行收取幾十億服務費用,還有白領會計工資幾十億,加起來就有上百億。所以,加工貿易很重要一塊利潤就流失到外面去了。 鑒于以上情況,重慶市爭取到了國家離岸金融的試點政策,并開始與惠普公司談判。“我們提出,不能把結算中心放到新加坡,在重慶生產就該在重慶結算。現在是電腦通信時代,無非是網絡通信加高級寫字樓、生活環(huán)境,在重慶、在印度、在新加坡結算都是一樣的。最終我們花了三個月把這件事辦成,去年9月簽約,11月運行,現在美國惠普亞太結算中心就在重慶,每個月都能給重慶帶來幾千萬美元的稅收。”黃奇帆說。 中國建設銀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這種結算模式屬于服務外包的一種,將結算中心建在國內,不僅能將相關業(yè)務產生的稅收收入等牢牢留在國內,也能解決很多人的就業(yè)問題。 “國家特批了重慶試點,但全國層面離岸金融方面的政策仍存在限制,其他地方想大面積復制重慶的這種模式,短期內仍有很大困難。”國家行政學院咨詢部研究員陳炳才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趙慶明也坦言,比起新加坡等地來說,中國嘗試這種結算中心,包括重慶在內,也面臨不小挑戰(zhàn)。他說:“比如,新加坡是國際金融中心,在金融人才、金融衍生品的發(fā)展方面都比國內有優(yōu)勢。這些都需要國內迎頭趕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