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記者 李文
攝 |
陽春漸近,杭州一家IT公司的項目經(jīng)理王新宇醞釀了一個出游計劃。目的地是建德市新葉鎮(zhèn),大片油菜花田和古民居群是當?shù)氐膬纱蟆翱袋c”。 受一位媒體朋友的影響,這位“70后”把這次短途出游定位為“一邊觀光,一邊行善”,打算在出發(fā)前買些課外讀物,帶給新葉鎮(zhèn)的一所農(nóng)村小學。他還計劃拉上一位曾在大學圖書館打工的朋友一道出行,“可以幫助中小學建立圖書借閱和管理制度,并培訓學生管理員”。 如今,這種“邊觀光,邊行善”的旅行方式受到越來越多國人的關注。據(jù)悉,這種旅行方式在歐美國家已成為風尚,被命名為“義工旅行”,也稱“公益旅行”,主張旅行者在旅游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如參與保護野生動植物,或幫助目的地改善衛(wèi)生、教育、文化等狀況。全球知名的旅游指南公司“孤獨行星”(Lonely
Planet)已將“義工旅行”列為一個專門的旅游項目加以介紹。
都市、鄉(xiāng)村皆有“義工”身影
上海一家物流公司的客戶經(jīng)理肖國鈺初次接觸“義工旅行”是在2007年。那時,他在網(wǎng)上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多背一公斤”活動,一下子就被這個理念所吸引。肖國鈺認為,這種“負責任的旅行”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讓“公益”易于接近。 現(xiàn)今,肖國鈺已經(jīng)是“義工旅行”的“鐵桿”支持者之一,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愛好者搭建了一個交流、組織“義工旅行”的網(wǎng)絡平臺——“益游天下”。類似的平臺還有“圣地戶外”和“多背一公斤”,前者致力于敦促旅行者不忘保護環(huán)境,后者致力于改善鄉(xiāng)村教育。其中啟動較早的“多背一公斤”可謂名聲在外,目前已有7000多名注冊會員,遍布全國各地。2008年,參與者更進行了超過250次活動,并收集了近400所鄉(xiāng)村學校信息。 事實上,“義工旅行”并不限于去偏遠的鄉(xiāng)村,繁華都市中也有“義工游客”的身影,他們或在博物館里協(xié)助引導秩序,或幫助清洗道路交通標志。
情感交流重于物質(zhì)捐贈
“我們期待,每一個熱愛旅行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每一次旅程變成一次改變世界的行動,不要輕視自己的小小行動。中國每年有超過三億人次前往鄉(xiāng)村地區(qū)旅游,他們當中如有百分之一、或是千分之一能‘多背一公斤’,帶給鄉(xiāng)村孩子們的物資和歡樂就無可限量。”這是“多背一公斤”網(wǎng)站上闡述愿景的一段話。 肖國鈺說:“歸根結底,我們是蜜蜂,是傳播者,把城市信息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帶到目的地,把當?shù)氐男枰嬖V有實力、有愛心的機構和企業(yè)家。”他同時表示,要澄清一個錯誤的認識,將“義工旅行”和捐贈物資劃等號。“義工旅行”是以開放、平等的態(tài)度與當?shù)厝私涣鳌⒑献鳎攸c不是物質(zhì)給予,而是觀念、信息和情感的溝通。這也是志愿者們在帶去書籍文具之外,花時間與孩子們做游戲、實施“快樂閱讀分享”計劃的原因。 “多背一公斤”活動的創(chuàng)始人“安豬”多次強調(diào),“每一個鄉(xiāng)村孩子都是快樂和有天賦的,”他說,“我根本沒有資格去施舍什么,他們挺有尊嚴。”一些志愿者也表示:“我們在旅途中的確做了一些事,但實際上我們得到的回報更多,獲得的快樂更多。” 上海一家軟件公司的總經(jīng)理陳剛新近撰寫的一篇“游記”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這位“資深義工”春節(jié)前帶領朋友去安徽渦陽縣呂湖村,給當?shù)匾凰踔袔チ耸_電腦,并幫助建起了電腦室,教學生們學習打字等簡單的操作。 陳剛在這篇網(wǎng)文中寫道:“校長是個60多歲的老者,學生淘氣又可愛。幾間教室都把桌椅板凳收拾到墻角,空出場地進行手工、電腦、唱歌、跳舞的短暫課程。” “快樂的時間過得更快,短短的四個小時,我們又要上路,奔赴城市中溫暖的家。孩子們也要開始享受假期的自由日子了。”
“義工旅行”走向何方
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義工旅行”目前也存在一些誤區(qū),比如,“驢友”參與的熱情高,但掌握需求不夠準確,有的甚至將“義工旅行”當成了處理廢舊物資的途徑。 一位“驢友”就向記者講述了令他記憶深刻的一件事。在一次為鄉(xiāng)村小學征集圖書的活動中,組織者收到幾大箱圖書,其中卻有不少是小學生不需要的時尚雜志。這位“驢友”說:“參與者不能一廂情愿地認為旅行目的地希望接受什么幫助,而要了解對方的需求,協(xié)助當?shù)匾黄鹜瓿伞!?BR> 另一個困擾“義工旅行”的問題是,目前公益行為多集中在教育方面,領域開拓不夠?qū)拸V,參與、推廣“義工旅行”需要更多發(fā)散性思維。 肖國鈺告訴記者,他自己就十分欣賞杭州大學生的“毅行”活動。這項原本旨在鍛煉毅力的登山活動現(xiàn)已成為一項“義工一日游”。登山的人一邊爬山,一邊沿路撿拾游客留下的塑料袋、可樂罐、飲料瓶等垃圾,在“一日游”的行程中實現(xiàn)了保護環(huán)境的目的。 肖國鈺認為,這個思路很有啟發(fā)性。目前農(nóng)村地區(qū)和小城市還未普及廢舊電池回收處理,如果旅行者在旅途中回收廢舊電池,也可成就一次“義工旅行”。此外,還可運用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在目的地開展義診、提供科技咨詢等服務。 放眼“義工旅行”的發(fā)源地歐美國家,這種旅行方式已被演繹得多姿多彩。在美國,人們熱衷于在旅途中從事動植物保護工作。其中最易行的方式是,當導游帶領游客觀賞動物時,義工在一邊承擔監(jiān)督工作,防止游客因舉止不當被動物傷害或?qū)σ吧鷦游镌斐蓚Α_有不少人會選擇到東南亞國家旅游,深入當?shù)氐拿@啞學校、殘疾人家庭、流浪者救助站、醫(yī)療健康中心、孤兒院等擔當義工。 和這些國家相比,目前,我國“義工旅行”的社會參與度并不算高。這也就直接造成了專業(yè)義工隊伍的缺乏。一些“驢友”告訴記者,現(xiàn)階段的活動多是依賴旅行者自己積累的原始經(jīng)驗,如果有專業(yè)義工團隊的指導,相信能幫助參與者獲得相應的技能,強化自律精神,避免在旅行中“幫倒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