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對于中國外貿是豐收的一年。對外貿易繼續(xù)保持遠高于GDP的增長速度,貿易結構得到進一步改善,對外貿易效益逐步提升。 在這一年里,“減順差”成了貫穿始終的主旋律。減少出口激勵政策成為實現“減順差”最直接的手段:取消或降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調整部分商品進出口關稅,特別是削減乃至取消對高能耗、高污染、低增值、低技術產業(yè)的出口激勵。同時,一系列進口促進和便利化措施也相應出臺。 盡管如此,中國的貿易順差仍增長較快。這一方面是我國經濟實力壯大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是國際產業(yè)轉移和分工變化的結果。中國政府已經在各種場合明確表態(tài),將繼續(xù)通過優(yōu)化進出口產品結構來抑制這一局面。而從國際經驗來看,貿易順差過大的矛盾確實需要循序漸進地調整。
對外貿易繼續(xù)高速增長
截止到今年11月,中國進出口貿易額達19690.88億美元,同比增長23.6%,順差2381.21億美元,已超過去年全年貿易順差1774.75億美元,同比增長52.2%。 據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今年的秋季報告預計:2007年全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將超過2.1萬億美元,增長20%以上,繼續(xù)保持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地位。
這一年來,中國不僅對傳統(tǒng)三個主要貿易伙伴如歐、美、日出口全面增長,對新興市場的出口增勢迅猛。如,前三季度,對印度出口170.5億美元,增長67.5%。 隨著對外貿易規(guī)模的增長,中國外貿的結構也在這一年里有所改善。主要表現在:機電產品出口增幅繼續(xù)高于出口總額增幅,初級產品進口增幅繼續(xù)高于進口總額和工業(yè)制成品進口增幅。商務部研究員梅新育博士分析,這表明中國在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工業(yè)國地位日益鞏固,且出口商品結構趨向提升。 更令人欣慰的是,2007年中國主要出口制成品出口單價全面提升。專家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提升和中國企業(yè)議價能力增強所致。
多項政策出臺優(yōu)化進出口結構
2007年,為抑制“兩高一資”(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過快增長,促進貿易平衡,我國對進出口關稅、出口退稅和加工貿易政策做了進一步調整。 4月5日,商務部、海關總署、環(huán)保總局聯(lián)合發(fā)布2007年版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至此,2007年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共計1140個(10位碼)稅號商品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 6月1日,中國調整部分商品進出口關稅稅率。主要涉及對80多種鋼鐵產品加征5至10%的出口關稅。 6月18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fā)布通知,取消金屬碳化物和活性炭產品等553項“兩高一資”商品的出口退稅,降低服裝等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稅率,10項商品的出口退稅改為出口免稅,總共涉及2831項商品。 7月23日,商務部與海關總署聯(lián)合公布了新的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宣布從8月開始將1853個十位商品稅號列入新一批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占全部海關商品編碼的15%。 12月20日,國家對小麥、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84種糧食產品出口退稅被取消。 12月21日,商務部與海關總署聯(lián)合發(fā)布了新一批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共計589個10位海關編碼商品。 這一年,中國政府在擴大加工貿易禁止類和限制類目錄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加工貿易企業(yè)的準入管理,將環(huán)保、能耗、用工、設備水平等指標納入了加工貿易企業(yè)核查范圍。加工貿易門檻的提高,將更好地促進中國加工貿易技術水平提高,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而遏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限制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出口過快增長,支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即有利于減少貿易摩擦,抑制順差過快增長,也對彌補國內資源不足、優(yōu)化國內產業(yè)結構、實現進出口均衡發(fā)展起到作用。
外貿順差過大需循序漸進地調整
中國順差的快速增長,從某種角度說,是中國產業(yè)進步和競爭力增強的體現。“減順差”一直是中國政府外貿工作的重點,但順差的存在是國內外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業(yè)內認為中國外貿順差的存在在今后仍將持續(xù),具有長期性。 中國進出口持續(xù)順差和近幾年順差不斷擴大,主要是國際產業(yè)轉移和分工格局變化、中國工業(yè)化快速發(fā)展和出口商品競爭力提高等長期因素決定的。從主要發(fā)達國家的經驗看,各國在工業(yè)化快速發(fā)展時期,均經歷了長期順差的階段。 從目前來看,國際市場需求仍較旺盛,美歐等國家大量產業(yè)轉移造成明顯供給缺口,需要通過進口來彌補。同時美歐發(fā)達國家對我高新技術及產品的出口管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我國進口的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