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的宏觀經濟數據出臺了,GDP總量不少,有17.284萬億,增長11.1%,是一個了不起的增幅,在全球至少是G20國家首屈一指。遺憾的是,市場對此沒什么反應。因為現在的GDP數據的全部意義,已經被政治化,也就是說與地方官員的政績有關,與他們的升遷、重用和烏紗帽有關,與經濟與民生似乎關系不大。因此,對市場的刺激也就不大。 地方官員現在談GDP比以前要高明一點,但是,唯有作假如同一轍。過去,他們把那種圈地、拆遷、置換土地用以招商引資、大建開發(fā)區(qū)、胡亂開采小煤窯和其他礦藏,總之,只要能把GDP搞起來,就是把爹娘都賣啦,也在所不惜。試想,這樣一來,有時充滿血腥。所以,他們把這種GDP叫做紅色GDP。 當然,官員們還有另一層更深刻的意義,那就是升遷。上級考核的第一個指標就是GDP,領導前來考察問的第一句話往往也是GDP。GDP漲幅巨大的官員,牛氣熊膽,財大氣粗;而GDP拖后腿的地方,官員們往往抬不起頭,更別想著升遷。所以,因為與職務掛鉤,與自己頭頂的紅帽子有關,所以,他們也把這種GDP稱作紅色GDP。 這種GDP也會壞事,因為很多官員后來沒有辦法,便紛紛作假,本來只有10個億的GDP,往上報的時候,就報一個15個億,查起來再說。這樣,國家統(tǒng)計局就很頭痛,數據老是統(tǒng)計不準,往往是中央和地方隔了幾萬億,一查是地方多報了;再一查,這個多報的地方官員已經升遷了。這就弄的幾個部門怨聲載道,長此下去,官員的提拔就會有問題。 也有的地方官員生猛一點,大興土木,強拆強遷,也能搞出許多GDP。但是,很容易引發(fā)極端事件,群體抗爭,甚至動蕩。所以,這樣弄出來的GDP,結果沒有得到好。這樣,大家就談起了綠色GDP。意思是,別為了GDP搞得太過火,這樣就算搞出了GDP也不太值。那么,綠色GDP就是又搞出了GDP,又沒出什么大事,保證了升官的前景。 當然,綠色GDP也符合上級領導口味,聽起來還比較現代。試想,我有創(chuàng)造了GDP,又保護了環(huán)境,保護了生態(tài),保護了耕地,又保護了社會穩(wěn)定,何樂而不為呢?起碼符合科學發(fā)展觀吧。 其實,任何GDP本身上沒有色彩的。中國的GDP硬要搞出色彩來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得不到國際社會的認同。這個數據也不能成為宏觀經濟的主要參考指標,個人投資者如果以中國的GDP來指導自己的投資行為,那大多數人一定會虧得老本都不見。GDP是一個沒有色彩,沒有溫度的很硬的東西,衡量GDP的唯一指標是社會財富的增長。沒有社會財富的增長,再多的GDP也是徒增笑柄,或者稱為升官的階梯。 GDP之所以成為地方官員升官的階梯,成為他們貪污腐化、大吃大喝、強拆強遷的借口,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中國GDP構成不合理。當然,這是有歷史原因的。因為我們當時的改革開放,主要是對歐美國家的改革開放,借鑒的也是歐美國家的數據模型。GDP、CPI等等都是美國的數據模型。 但是,中美兩國畢竟有本質的區(qū)別,社會制度不同決定了宏觀經濟的數據模型的搭建,也應該有所不同。比方說,我們構建的三駕馬車現在來看,完全垮塌了,除了投資一架馬車在跑,消費和出口大起大落,已經缺少穩(wěn)固的根基。這樣,除了GDP的總量外,其他細分數據,研究價值已經不高。 美國是個資本主義體系較為發(fā)達的國家,而中國社會制度是公有制,兩國在消費上有個本質的不同,就是政府消費的不同。美國政府的消費是有嚴格控制的,白宮的消費是經過國會批準的額度,白宮辦公廳嚴格控制使用;各州政府實際上的消費和中國的地方大佬比起來,那是十分吝嗇,如果有誰像中國的地方官員這樣消費,那他的政府早就破產。 中國是政府消費最為龐大的國家,政府消費的權重在GDP里舉足輕重。據測度,一般每年的政府消費占GDP的權重,不會少于20%。僅吃喝一項就高達6000億,其他的消費也是無法控制。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消費約有一半是政府消費。而政府消費只是消耗社會財富,不會起到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嚴格的法律法規(guī)來控制的。 因此,我們不妨改目前的三駕馬車為四輪驅動。私人消費、政府消費、投資和出口。宏觀經濟的全部使命就是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實現國強民富。那么,國強民富體現在消費上,就是不遺余力的擴大私人消費,只有私人消費的不斷擴大,才有實體經濟的全面振興,才有社會充足的就業(yè)。從社會層面來說,只有私人消費的不斷擴大,才有國民幸福指數的增強,才能體現人民的富裕程度。
現在一看消費盡管權重還沒到位,但是也不錯,每年都占百分之四十幾,而真正的消費其實都是政府的揮霍浪費,損耗的是國民財富,助漲的是貪污腐化。這個問題比較有普遍性,除了造成浪費,還培養(yǎng)了官員好吃賴做的秉性,造成了政府機關人員龐大和效率低下。這種局面通過經濟手段來改變,也許比行政手段更好。 老百姓的語言總是很樸實:什么GDP,就是搞地皮。一語破的,力透紙背。為了GDP不惜拆了建建了拆,全國各地到處是鬼城。最著名的有鄂爾多斯著名鬼城,什么都建好了,就是沒人居住,但是,鄂爾多斯的GDP增長速度達到46%。這樣的GDP不是什么新的發(fā)明,而是早已有之。 著名的“破窗理論”就是這么來的。敲破窗戶可以為補窗工匠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玻璃店得以增加銷售額,玻璃廠企業(yè)群面臨做大了的市場蛋糕,玻璃廠工人購買力的提升,將把破窗帶來的經濟增長驅動傳遞到其他行業(yè)。房地產可以說是把“破窗理論”運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見誰都說,房地產可以拉動上下游50多個產業(yè)。完全是一派胡言,只是“破窗理論”的一個翻版。 還有建一座橋是GDP;把這座橋拆了又是GDP;重新再建橋還是GDP。這種扭曲的政績或許能讓地方政府官員樂在其中——它是彰顯政績的硬杠杠,是走向平坦士途基石,甚至是官員們頂禮膜拜的“圖騰”。拆一片地是GDP,然后建好場館又是GDP,在很短的時間內請大家來參觀是GDP,活動結束就拆掉場館也是GDP。許許多多的大興土木,明明是面子工程,浪費社會財富,卻編織成能夠拉動GDP的謊言。 在浪費財富和創(chuàng)造財富之間,其實隔著很深的鴻溝。破壞自然生態(tài)、透支未來資源,是短時趨利行為。地方在“以GDP論英雄”的形勢下,有的領導干部不惜以高消耗和高污染為代價,表面上經濟增長了10億元,但這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數字出官”和“官出數字”等等現象廣受詬病。 真正的創(chuàng)造財富,才是GDP的核心內涵。創(chuàng)造財富的根本,就是生產、消費。生產拉動消費,消費促進生產,是創(chuàng)造財富的永恒法則,厲千萬年而不變其宗。脫離了生產,脫離了消費,去奢談GDP,那都是玩虛的。虛的,永遠是虛的,有人玩讓他們去玩,作為政府應該以民生為重,多做一些務實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