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8-08 汪朗 來源:經(jīng)濟參考報 |
|
|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這是中國過去的治家格言。粥與飯,據(jù)說最早都出自黃帝之手,他老人家一邊“蒸谷為飯”,另一邊“烹谷為粥”,好讓后人餐桌上有干有稀。不過,這粥飯問世之后,其地位卻迥然不同。 周代之前,王公貴族吃的是飯,以甑蒸;庶民奴隸喝的是粥,用鬲煮。鬲是粗陶制成的,火烤便會炸裂,因此只能煮粥不能做飯。奴隸外出勞作,主人只須給個鬲,發(fā)點米,到田頭熬粥吃去吧。倒也省事。鬲之容量只夠一人填滿肚子,因此一個奴隸便可稱為一鬲。周康王時一次賞賜一個貴族,就有“人鬲千又五十夫”。可見當時喝粥的“鬲”之多。 大約漢代之后,粥之地位才有了提高。西漢時陽虛侯的宰相趙章得了一種怪病,飲食咽下后,總會吐出來,看著好東西干餓著。于是請來名醫(yī)淳于意診治,結(jié)論是“洞風病”,五天之后必死。不料趙章死倒是死了,卻是在十天之后。淳于意的結(jié)論是,按醫(yī)理確實該五天后死,但由于趙章喜好吃粥,胃中充實,因此多活了幾天。從《史記》中這一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的高干已有喝粥的,人們也開始認識到喝粥有益于健康。 喝粥既然不再辱沒身份,且能益壽延年,于是文人們喝將起來,一邊還要寫詩。蘇東坡有《豆粥》詩:“君不見滹沱流澌車折軸,公孫倉皇奉豆粥,濕薪破灶自燎衣,饑寒頓解劉文叔。……我老此身無著處,賣書來往東家住。臥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這詩里有典,說的是劉秀(字文叔)起兵時曾被強敵追得亂竄,跑到河北滹沱河下游的饒陽無蔞亭時,已是饑寒交迫,狼狽不堪。幸虧手下大將馮異(字公孫)送來豆粥,才使劉秀小有溫飽,逃過一劫。以后劉秀當上了皇帝,特意賜給馮異珍寶、衣服、錢帛,并下詔說:“倉卒無蔞亭豆粥,滹沱河麥飯,厚意久不報。”看來,這豆粥還有救駕之功。 陸游與蘇軾也有同好,認為“豆粥從來味最長”。他還專門寫過“粥頌”:“世人個個學(xué)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陸游活了八十五歲,算是長壽,這與食粥恐怕大有關(guān)系。不然他天南地北的到處跑,還和唐琬鬧了那么多年的情感糾葛,勞心又勞力,早就該不行了。 粥食不但能救駕益壽,還能改善人際關(guān)系。《紅樓夢》中林黛玉與薛寶釵之所以結(jié)束冷戰(zhàn),也得益于喝粥。寶釵見黛玉身體不好,便勸她少吃補藥多喝粥:“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窩一兩,冰糖五錢,用銀銚子熬出粥來,若吃慣了,比藥還強,最是滋陰補氣的。”寶釵還應(yīng)承從家里弄些燕窩來,免得黛玉不好意思跟賈府張口。如此體貼關(guān)照,任憑林妹妹再厲害也不能耍小脾氣了。不過,這一天一兩燕窩也實在不是小數(shù),要不賈府的焦大怎么不愛林妹妹呢?愛不起。 曹雪芹寫這一段粥事,應(yīng)該是以其早年經(jīng)歷為藍本,因為用銀銚子熬粥確有其事,清宮粥食就是這等做法。清宮熬粥,要由專人泡米、挑米。熬粥如用薏仁米,還必須用小鐵片將米中的黑臍摳掉,再用竹簽把殘余的黑色痕跡挖去,方能入鍋。帝后每餐粥食必須準備四種,除了老米粥、白米粥是必備的外,還要在薏仁米粥、香稻米粥、粳米粥、江米粥、玉米糝粥、小米粥、綠豆粥、臘八粥、豆汁、豆?jié){等中,輪換準備兩種。煮粥時要先用銅銚煮水,開后過濾,然后移入銀銚子中煮粥。如果是煮薏仁米粥,熬好之后,要將米汁濾出不用,再兌入粳米汁,這樣味道才好。 不過也有例外。庚子年的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慈禧和光緒為躲避戰(zhàn)亂,倉皇逃離北京。第二天中午到達南口,吃沒得吃喝沒得喝,最后還是侍衛(wèi)太監(jiān)們四處搜尋,找了點雞蛋小米,給老佛爺?shù)热税玖它c小米粥,這天晚上,仍舊是小米粥當家。這時候,什么銅銚子煮水銀銚子熬粥的規(guī)矩,全都沒有了,所能用的只有老鄉(xiāng)家的大鐵鍋。 喝粥也有大場面。魯迅先生輯隋代成書的《錄異傳》說:“周時尹氏貴盛,五世不別,會食數(shù)千人。遭饑荒,羅鼎作粥啜之,聲聞數(shù)十里。”用山東話講,這可真是“好家伙”!不過,如果當家的老太爺不把幾代人都圈在一起過,而是讓大家各展其能,各盡其力,可能也就用不著幾千人同喝“大鍋粥”了。 熬粥亦有道。袁枚在《隨園食單》說:“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后謂之粥。”水米融洽,柔膩如一,并不只是治粥之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