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海關總署的數據,6月當月我國進出口值2547.7億美元,同比增長39.2%。其中出口1374億美元,同比增長43.9%;進口1173.7億美元,同比增長34.1%。盡管據海關統計,6月份我國月度出口值及進出口總值均刷新2008年7月的歷史紀錄,但是與5月份近50%的出口增速相比,增幅出現了回落。 6月份的數據似乎回應了年初多位業(yè)內人士的預測:出口高速增長的趨勢不具有可持續(xù)性,外貿全年將呈現前高后低的走勢。主要的依據是歐洲債務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將在第三季度開始顯現,而世界經濟復蘇的步伐顯然沒有人們之前料想的那么快。 從企業(yè)的情況來看,歐洲債務危機之后,我國對歐出口的訂單數量減少將從第三季度開始顯現。從近期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的持續(xù)下降印證了這一結論。據路透社統計,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自5月27日開始下跌以來,至7月9日已累計下滑逾50%。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并未偃旗息鼓,我國正頻頻遭受來自多國的不公平責難。貿易摩擦無疑為出口復蘇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據統計,僅今年一季度就有10個國家對我國發(fā)起19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調查。 如果對近期的外貿國際形勢和國內政策做個梳理,不難發(fā)現中國外貿正在經歷一場鳳凰涅槃般的“動蕩”;如果方向和方法正確,抽絲剝繭般的痛苦之后將迎來華麗的新生。當然就目前而言,恰恰處在一個糾結伴著痛苦的時間節(jié)點。 從國內形勢來看,勞動力成本上漲、原材料價格居于高位、成本壓力紛至沓來,本來就面臨出口訂單減少的外貿企業(yè)更是內外交困。在這樣的背景下“去廉價化”已經是中國外貿不得不面臨的話題。 將被動的助推力化為主動調整的契機成為政府的選擇。6月19日,央行宣布進一步推進匯改;6月22日財稅部門又出臺大規(guī)模取消產品出口退稅率的政策,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方案也呼之欲出。種種調整凸顯政府外貿結構調整的決心,外貿企業(yè)面臨沖擊已成必然。 外部市場沒有明顯回升時,內部壓力會使得出口增長的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出口的難度加大。而保出口和調結構之間的平衡,從來都是外貿乃至中國經濟面臨的一個難題。綜合多方因素來看,下半年進出口增速回落幾乎已成事實。 面對這樣的情況,是保住出口的高增長,還是咬咬牙繼續(xù)走轉型之路?是保住那些在風雨中瑟瑟發(fā)抖的出口企業(yè),還是毅然地將它們推向升級換代的風口浪尖?確實是個艱難的選擇。筆者非常認同商務部國際貿易與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的觀點——發(fā)展為本,適度調整。在保持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之中,調整外貿結構應該是最優(yōu)路徑。
年中報道:展望中國經濟(之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