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20峰會,到20日召開的中歐峰會,貿易保護主義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同時,全球貿易摩擦案件卻呈上升之勢,其危害不啻于一場新危機。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主要貿易體商品貿易赤字激增,短短半年時間里,多個國家在刺激經濟的招牌下拋出多種貿易保護措施。據WTO公布的調查結果,2008年9月到2009年3月,各成員國推出211項措施,涉及G20成員中的18個。具諷刺意味的是,在G20峰會達成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共識后,20國中又有17國實施了47項新的貿易限制措施。僅就針對中國的措施來看,2009年1-4月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qū)向中國發(fā)起“兩反兩保”調查38起,案件數同比上升26.7%。
更嚴重的是,貿易保護主義就像一場“大流感”,某個國家出現苗頭,其他國家會紛紛效仿或“以牙還牙”,使得貿易保護主義迅速在全球擴散開來。
在金融危機下,貿易保護主義具備了新的特征。從涉及領域看,貿易保護主義從限制商品擴大到限制服務進口、勞工輸入;從實施方式看,貿易保護主義從經濟措施擴展到法律和行政命令。
具體來說,貿易保護主義衍生出以下三種子形式:一是在WTO允許的規(guī)則下,濫用貿易救濟措施,主要是“兩反兩保”;二是傳統(tǒng)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包括提高關稅、禁止限制進口、技術性貿易壁壘;三是在經濟刺激方案的借口下通過法律和行政手段實施各種“臨時性措施”。
此外,最近結束的廣交會上還反映出貿易保護主義采用了一些新手段。比如,對于進口產品入關限制為少數港口和機場;再如,加大行業(yè)補貼;此外,還有利用區(qū)域性經濟一體化集團進行的貿易保護等。
遺憾的是,激烈的貿易保護主義競賽,并不能成為各國脫困的靈丹妙藥,卻可能引致更加嚴重的危機。
綜合多派經濟學理論對于貿易順差的解釋,一個國家能否實現貿易順差首先取決于外部需求、內部需求和國內外產品的相對價格;其次是受到儲蓄與消費缺口的影響;此外還受加工貿易、匯率、稅收、土地、能源環(huán)境價格等多個因素影響。
金融危機爆發(fā)后,新興國家的消費不足加重,一部分傳統(tǒng)貿易強國受到較大沖擊,一些國家也逆勢擴大順差。這歸根結底是由這些國家不同的內外部需求和產品比較價格優(yōu)勢決定的。期待這種局面轉變需要一個較長的調整過程。而貿易保護主義不僅不能激發(fā)他國的消費意愿,反而減少了貿易盈余,降低進口動力,只會引發(fā)全球范圍的生產、消費、貿易萎縮,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各國為了刺激經濟,競相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1930年美國將進口產品關稅全線上調20%,此舉直接后果是惡化了歐洲經濟,引起歐洲各國的強烈反對,結果全世界貿易額急劇萎縮三分之二,危機持續(xù)時間反而延長。
歷史一再證明,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做法到頭來只會把所有國家都拉下水。為了避免這種全球經濟無謂的消耗,1947年關貿總協(xié)定(GATT)在日內瓦簽訂,并于1995年被WTO取代。自此世界貿易壁壘大為減少。中國自加入WTO以來,貿易自由度更加開放。目前中國關稅總水平只有9.8%。工業(yè)品平均關稅只有8.9%,在發(fā)展中國家最低。農產品關稅只有15.2%,甚至低于很多發(fā)達國家。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下,當今世界又依稀出現了大蕭條時代的影子。如果此時貿易保護主義再次在全球泛濫,則各國拯救經濟的努力很可能付之東流。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世界已建立了經濟貿易領域的溝通和對話機制,金融危機再次顯示全世界經濟體早已“血肉相連”。建立世界貿易新秩序,謹防貿易保護主義“復辟”,才是走出危機的重要途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