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紐約商品交易所10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91.15美元,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10月份交貨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則跌破90美元關口,收于每桶89.22美元。(央視“朝聞天下”9月17日)
國際油價大幅下挫,使得國內成品油價格下調面臨相當壓力。中石油一位內部人士表示,從宏觀經濟考慮,國內成品油價格存在下調的可能性。(《新京報》9月17日)
上述兩條新聞,不僅讓飽受高油價之苦的人們看到了油價下調的些許希望,對于國內宏觀經濟調控而言也顯然是一大利好。今年6月20日,頂著CPI高企帶來的通脹壓力,國內汽油、柴油價格每噸分別上調了1000元,這是國內成品油最近的一次調價,當時國際原油價格處于每桶136美元的高位。從136美元至90美元左右,國際油價已經下跌了約1/3。在此情況下,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具備了充分理由,也符合人們的心理預期。 當然,熟識國情的人們都知道,國內成品油價格有著“跟漲不跟跌”的習慣——國際油價一上漲,便要“與國際接軌”,否則就會鬧“油荒”;而當國際油價下跌之時,“與國際接軌”便容易被淡忘,即使下調國內成品油價,也往往是一拖二慢三猶豫,而且下調幅度與民眾的心理預期相距甚遠。 所有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是國內成品油的價格形成機制問題,正因為這個機制長期缺失,普通民眾無法對油價漲跌作出判斷,才導致一些民眾因為不知曉、不理解而產生抱怨。而從政策層面來講,這又不僅僅是信息公開問題,更是一個涉及科學決策、保持政策長效性的問題——正因為缺少一個穩(wěn)定而合理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才導致有關部門對成品油的價格調控具有較大的隨機(意)性,甚至會受到石油巨頭的要挾,調控政策難免滲入石油巨頭的意志。 本來,市場就是最有效、最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但鑒于我國石油行業(yè)屬于壟斷行業(yè),成品油價格實行國家調控,因此需要有關方面作出政策安排,在充分考慮國情(包括民眾承受能力、經濟調控需要等)和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合理穩(wěn)定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有了這樣一套機制后,油價漲跌的正當性不僅會實現(xiàn),而且能以看得見、看得懂的方式實現(xiàn),民眾的抱怨以及石油巨頭的“逼宮”,也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