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8-08-06 作者:葉檀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
|
|
明確地說,所謂維穩(wěn)行情,能夠力保不大幅下挫就算成功。 中國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都面臨兩難選擇。就實體經濟而言,是在增長與通脹之間左右為難,資本市場則在做大市場、保護國企與市場維穩(wěn)之間左右為難。 實體經濟水落石出,是時候改變緊縮政策,否則中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將成為犧牲品。市場暖風頻吹:國家主席胡錦濤8月1日向海外媒體表示,中國的國內經濟面臨著日益增多的挑戰(zhàn)和困難,我們希望深化改革和開放,通過政府的各項政策來保持經濟持續(xù)增長并控制物價上漲。而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標題就是“沒必要加大調控”。另有報道稱,央行允許商業(yè)銀行將今年人民幣新增貸款額度較年初設定的規(guī)模擴大5%,這意味著下半年將可以增加投放大約2000億元人民幣的貸款,新增的5%信貸額度將明確用于中小企業(yè)和農業(yè)領域。 有關信貸緊縮的爭論基本水落石出,6.7萬家倒閉的制造企業(yè)數量足夠讓那些繼續(xù)緊縮論者閉嘴,除非他們能夠創(chuàng)造出上千萬的就業(yè)崗位。 雖然為時太晚,畢竟亡羊補牢。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使用的信貸緊縮抑通脹的辦法無法適應當下的形勢。此次通縮而遭殃的中小企業(yè)融資難,可能催生民間信貸合法化。據悉,為了解決中小企業(yè)融資難的問題,國家發(fā)改委目前正同有關部門研究建立
“國家中小企業(yè)銀行”,在稅收方面,有可能把中小企業(yè)起征規(guī)模標準從年納稅額30萬元提高到約50萬元。 雖然筆者為適應經濟形勢而及時改變的政策叫好,但不得不指出,目前不管是國際還是國內市場,我們尚未看到市場趨勢性改變的任何征兆。 從政策的制定、落實到實體經濟的轉暖,資本市場信心的恢復,需要一段時間。目前的情況是,市場忽上忽下,美國公布的數據時好時壞。就像對油價的判斷,有人認為會下降到每桶70~80美元,而有的則認為不會低于100美元。出于本輪經濟景氣周期結束的判斷,筆者曾經提出,每桶下降到70~80美元是經濟大滑坡的標志,而每桶維持在100美元以上反而是美國經濟暫時企穩(wěn)的象征。由于歐美央行不顧一切的救市,國際經濟不會陷入1929式的大蕭條,靠戰(zhàn)爭解決問題,但長期滯脹無可避免,對近幾年的資本市場都不利。 總而言之,很少有主流資金認為目前是值得放手一做的景氣周期,這就決定了我國維穩(wěn)維得格外辛苦,而國際市場已經一地雞毛,53個國家通脹超過兩位數,亞洲各國財政部與央行為了保增長還是防通脹,大起爭端。 一個不可變更的趨勢是中國是風雨飄搖的世界經濟中的避風港,關于中國GDP仍在10%以上預測比比皆是。A股股指的下挫不應該妨礙我們看清這一點,但這絕不意味著A股市場會產生賺錢效應。相反,由于中國的開放速度加快,因為資本市場不足以接納全球資金,因此,造成管理層加速開挖蓄水池,先是大盤股全部上市,而后是推出創(chuàng)業(yè)板,然后紅籌股回歸,最終做到市場體量世界第一。在維穩(wěn)與做大市場容量之間,存在不可調解的矛盾。 維穩(wěn)的一點點可憐的反彈,被源源不斷的解禁股所稀釋,陳發(fā)樹先生的發(fā)家史是讓人看清資本市場的又一面鏡子。就在此時,大盤股上市乍開還堵,中國建筑等過會而不發(fā),讓投資者覺得芒刺在背,而南車股份上市讓人陡添一份寒意。56家公司定向增發(fā)收購資產預案的上市公司外,還有無數企業(yè)等著增發(fā),讓人感覺最后的瘋狂。 經濟景氣周期下行,的確是并購重組的最佳時節(jié),讓人不能理解的是,為什么所有的公司都只在資本市場上圈錢重組,而不能采取換股加自有資金的方式。這只能有兩個解釋:一是這些上市公司都是“鐵公雞”,上市公司圈錢既然成本為零,不圈白不圈;還有一種解釋是這些企業(yè)自有資金不足,根本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進行并購重組。這些企業(yè)的重組是政策的產物,而不是市場的選擇,根據以往國企重組的經驗,這些重組基本上不能給投資者帶來什么收益。 考慮到普通投資者,政府就應該拒絕這種圈錢公司的做大行為,但考慮到國家戰(zhàn)略,并購與做大則是現行國企成為經濟砥柱邏輯下的必然選擇。因此,我們就會明白,為什么維穩(wěn)大多數只能停留在口頭上,因為誰也不愿意動真格,改變目前經濟的基本格局。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