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05-18 白瀛 來源:經(jīng)濟參考報 |
|
|
作為北京人藝的經(jīng)典劇目,《駱駝祥子》于1957年首演,然而從1989年以后就再也沒和觀眾見面。今年北京人藝為紀念中國話劇百年誕辰特意復(fù)排該劇,由老藝術(shù)家顧威執(zhí)導(dǎo),于震、王茜華兩位青年演員分別扮演祥子和虎妞。顧威說:“這次不是復(fù)排,也不是重排,而是新排。”三個小時的戲下來,捋一捋導(dǎo)演所說的創(chuàng)新,似乎多是外在形式,而人物形象卻隨著時間的流逝難以超越。
顧威此番最強調(diào)的是還原“京味兒”,因此他要求演員說純正的北京話(不是現(xiàn)在的北京話,是90年前老北京且是西北城區(qū)的話)。除了梅阡改編的原劇本中“老爺兒”“家伙座兒”“鬧了歸齊”“心里沒病不怕冷年糕”這些北京老詞兒以及“寬敞”“動彈”“學(xué)”“論”等詞的變音外,又增加了“饒世界”“磨煩”等一些老北京土語。
這對于北京籍的于震還好,對于西安籍的王茜華無疑是不小的壓力。或許是過于專注語言,王茜華的老北京話說得還像那么回事兒,但人物感覺上卻遜于18年前的李婉芬。老舍筆下的虎妞,“長得虎頭虎腦,因此嚇住了男人,……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樣,連罵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時候更多一些花樣。”“她的臉紅起來,黑紅,加上半殘的粉,與青亮的燈光,好像一塊煮老了的豬肝,顏色復(fù)雜而難看。”而王茜華演的虎妞,挺漂亮,并不粗俗,在車夫們面前的潑辣有些做作,在祥子面前的嬌媚又有點過,倒是在劉四爺做壽時虎妞大鬧的那場重頭戲,王茜華的表演很有節(jié)奏。
或許是因為時代的變遷,這一版除了王德立、張萬昆等幾位老演員外,其他演員似乎很難找到過往的精神狀態(tài)。扮演小福子的于明加或許在形象上占有優(yōu)勢,但是怎么看也不像舊社會被迫賣淫的心懷難言之苦的底層婦女,倒像是《北京人》中接受了新思想的瑞貞,又或是《雷雨》里在大戶人家受過訓(xùn)練的四鳳。于震演的祥子拋卻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只剩下剛直和憨厚,在虎妞病后他的落魄也與前面對比不夠,于是整個人物顯得不豐富、欠層次。此外,病歪歪的大個子氣虛得也假,曹先生家的高媽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幾個年輕車夫也很難有90年前青年的困苦狀態(tài)。
顧威曾說,他的新排重心不在祥子與虎妞的曲折故事,而在于90年前北京最底層老百姓的人情義氣。但如果無法逼真刻畫出當(dāng)時的人物,這種努力也只能是無本之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