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據(jù)中國證券報刊登的信息顯示,自3月13日至19日,全國個人所得稅年所得12萬元以上自行申報人數(shù)以日均4萬余人的速度“突進”。按這個速度計算,截至26日,全國自行申報人數(shù)估計突破100萬人。
不過,目前的申報進度與我國高收入人群的實際數(shù)字仍有相當差距。截至2006年底,全國各級地方稅務機關已為2000多萬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建立了納稅檔案,估計其中年所得超過12萬元的人數(shù)為600萬-700萬人。如果以該數(shù)字為基準,最后實際申報人數(shù)可能僅占應申報人數(shù)的1/5左右。
很顯然,一些年收入超過12萬元的納稅人還沒有自行申報,仍在“觀望”。有媒體就此分析認為:主要原因是“他們”對納稅事項仍不甚清楚,對工資外收入不知如何計算,有的認為反正自己一直在繳稅,對不按時申報要遭受處罰抱有僥幸心理。
這種分析有一定道理,但是只可反映個稅申報遇冷的表象,卻不能揭示其背后的深層困境。
從表面看,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的實施,只不過是由以往代扣代繳變?yōu)榇鄞U加自行申報。它既不會由此增添納稅人的稅負,也不會因此改變納稅人的納稅方式。但實質上,這是中國稅改必須跨越的一個臺階,沒有自行申報,中國就不可能實現(xiàn)綜合所得稅制。
在現(xiàn)代文明國家,納稅不僅是為了“養(yǎng)活”政府,而是借由政府這個平臺,合理地二次分配社會財富,調節(jié)公民之間的收入水平,換句話說就是讓富人多納稅改善窮人的生活福利。要讓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繳納更多的稅,就只有實行綜合所得稅制。因為低收入者的全部收入只能依靠工資,但高收入者在工資之外還有股金、利息、物產等收入。一句話,僅僅憑借工資條來征收個人所得稅,沒有實行綜合所得稅制,納稅的二次分配和調節(jié)收入的功能就永遠不能實現(xiàn)。現(xiàn)在,讓年收入12萬元以上的高收入者自行申報,只是全面實現(xiàn)綜合所得稅制改革的序曲,有人說:這是讓富人先行一步。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實行綜合所得稅制的條件在中國還不完全具備,納稅人的意識還停留在“養(yǎng)活”政府的低境界,借用政府的平臺作用調節(jié)社會分配的“高級功能”還沒有深入人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政府向公民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還不到位,在教育、醫(yī)療、社保上的投入較低,財政支出的透明程度、民主程度也不夠高。在這種情況下,公民納稅的動力和自覺性就會減弱。緊盯工資條,實行嚴格的代扣代繳,尚且有偷漏與瞞報,要一步到位,讓六、七百萬的高收入群體都在“規(guī)定時間”集體申報所有的個人所得,本身就不現(xiàn)實。
更何況,申報的項目極其繁瑣,要求每一個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人像專業(yè)財會人員那樣把復雜、零碎的各種所得匯總起來不是一紙文件能夠解決的,更不能靠鼓動性的口號和空洞的宣講來實現(xiàn)。另一方面,目前,自行申報的目標人群鎖定為白領階層和商業(yè)人士,這也非常片面。現(xiàn)在,年所得超過12萬元的政府官員恐怕不在少數(shù),這部分官員是否足額納稅、是否自行申報都對社會具有導向作用。如果永遠看不到政府高級官員的納稅清單,憑什么讓百姓自覺納稅和申報?
個稅自行申報表面上是一個技術性問題,但實際上與中國的稅制改革密切相關,與政府職能的根本轉變密切相關,與社會的民主法制密切相關。正因此,申報遇冷應早在預料之中,在社會的政治、經濟等條件都不具備的條件下,指望某一項改革“單兵突進”與國際接軌,都是不合客觀歷史規(guī)律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