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克·福爾摩斯是英國作家柯南·道爾創(chuàng)作的一位超級偵探,有點類似于在中國傳統(tǒng)演義故事中的神探狄仁杰。狄仁杰身旁有個捧哏角色李元芳,而福爾摩斯的助手華生也發(fā)揮著類似的作用。
無論是福爾摩斯,還是狄仁杰以及其他文化背景下的神探故事主角,都有著類似的特質,即擅長采用他人不具備的觀察與演繹法,還結合了大量的知識儲備來破解懸案,特別是從一些看似無關緊要、他人熟視無睹的細節(jié)中找出破局的信息,抽絲剝繭,逐步深入,直到洞悉真相。這類神探故事當然具有相當的夸張成分,但不能否認故事中觀察與演繹推理思路的價值。事實上,福爾摩斯們的故事,對于犯罪心理學、偵查學研究乃至商業(yè)分析都發(fā)揮了積極的啟發(fā)意義。
科普作家、《科學美國人》專欄作家瑪麗亞·康尼科娃所著的《福爾摩斯思考術》,以福爾摩斯的故事文本及其作者柯南·道爾實際參與過的案件為引子,解析了固有的偏見對于人思維方式的干擾、限制及其他負面影響,分析了大腦的兩套思維系統(tǒng),即警醒、專注、擅長學習和推理的福爾摩斯系統(tǒng),與行動迅速卻莽撞的華生系統(tǒng),向讀者提供了訓練方法,以走出思維誤區(qū)。
書作者援引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的觀點指出,人類的大腦具有典型的雙重性,或者說雙重系統(tǒng),其中一個傾向于直覺反應,另一個則縝密而有邏輯,但缺點在于反應較慢。啟動后一個系統(tǒng)意味著效率較低,而且很費腦力,因而人們通常自覺啟動直覺反應系統(tǒng)。福爾摩斯的做法則與大多數人不同,他秉承著健康的懷疑主義,不輕信所看到的所謂事實(看到的事實完全可能是假象)。
對于普通人來說,像福爾摩斯那樣幾乎隨時都能做到審慎思考,似乎并不可能也無必要。書作者指出,人的大腦就像一個閣樓,如果讓外部信息不經過濾就進入我們的閣樓空間,輕而易舉,但這為后續(xù)的提取利用帶來了很大麻煩。一個人在信息獲取上所耗費的努力,會因為不當的儲存而導致利用效率的低下,甚至無法利用。常見的一種情況是,在我們需要想起特定的儲存信息時,總會遭遇重重阻礙,而想起一堆似是而非的“競爭性信息”,比如考試中。很顯然,審慎思考是必要的。
改變觀察和思考世界的模式是困難的,人的偏見根深蒂固,但并不意味著不能改變。書作者以福爾摩斯與華生的幾則故事舉例指出,在現(xiàn)實中,人們需要在思考時要有意識的運用比如漠視情感(防止被主觀好惡所左右)、從不破例等原則,審慎處理自己基于知識積累、常識而實現(xiàn)的可得性啟發(fā)結論。還需要注意的是,人的認知、偏見漠視與情境因素有關,比如對方的外貌因素、社會地位、經濟能力、與我們的關系親疏等,以及具體的語境、環(huán)境——越是在這些因素混雜的情況下,越要警惕自己受到習慣性思維模式的影響。
福爾摩斯、狄仁杰等故事(傳說)中的神探,都以卓絕的觀察力著稱。要改善思維水平,確實需要以提高觀察能力為前提。為此,人們應當不斷進行自我訓練,要提高自己對關注什么細節(jié)、忽視什么細節(jié)、高效吸收和抓住那些選擇放大觀看的細節(jié)等問題的把握能力。在這方面,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誤以為,觀察就是去洞悉那些生僻的信息。這種理解是錯誤的,《福爾摩斯思考術》指出,福爾摩斯本人很少憑借晦澀的因素去猜測,他一向堅持從最普通的因素、深植于觀察和事實的因素入手,不以偶爾聽到的消息或猜想為依據。具體訓練中,需要注重選擇性(高效篩查、正確選擇細節(jié)信息)、客觀性(摒除偏見干擾)、包容性(不放過反常信息)、參與感。
要提高觀察能力及相應的推斷水平,人們還應注意克服對于不確定性的恐懼,與事實、信息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在此基礎上,要懂得合理演繹,小心不確定性、可能性、不可測性、非線性等因素的威脅,訓練自己基于事實的演繹能力。再進一步,即便高明如福爾摩斯、狄仁杰,也難免出現(xiàn)因自負而產生的誤判。
(作者授權,經濟參考網獨家刊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