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上海世博會澳大利亞館模型。新華社發(fā) |
2月24日到26日,中斷一年多的中國和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區(qū)(FTA)談判將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重啟,這是第14輪中澳自貿區(qū)談判,投資和農產品問題將是談判的焦點。國外媒體分析認為,近年來中澳雙邊貿易額的上升是兩國自貿談判重新提上日程的重要原因,澳大利亞打算通過與中國建立自貿區(qū)維持其經濟向好的局面。據澳國際經濟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兩國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將在未來20年內為澳經濟創(chuàng)造價值1460億澳元的收入;而國內專家表示,在當前中國外貿摩擦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中國和澳大利亞建立自由貿易區(qū)或將成為中國拓展出口市場的突圍良策。
中澳經濟互補性推動自貿談判
中澳雙方的經濟互補性推動了兩國重啟FTA談判,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澳大利亞在西方經濟體中的一枝獨秀得益于與中國的貿易互補性。中澳兩國巨額的鐵礦石貿易是澳大利亞重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一個重要原因。澳大利亞貿易部長克林23日表示,中國的興趣點主要是澳大利亞的資源,但是澳大利亞熱心于從中國獲得更多的市場準入。法新社24日報道指出,盡管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對鐵礦石和煤炭的巨大需求使得中國成為澳大利亞的最大貿易伙伴。中澳貿易幫助澳大利亞挺住了金融危機的沖擊,經濟沒有走向衰退。 另據路透社24日報道,“至于貿易關系,澳中都清楚彼此之間需要相互依存,都真心希望深化并豐富這種依存關系,這也是雙邊自由貿易談判重返正軌的原因。”澳大利亞貿易部長西蒙·克林說:“鑒于中國與澳大利亞在經濟上的至關重要的相互聯系,以及中國在資源和能源上對澳大利亞的依賴,我們將中國視為一個巨大的機會。” 中澳雙邊貿易額近年來持續(xù)增長,中國從澳大利亞購買了大量原材料。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西方發(fā)達國家經濟元氣大傷,但是中國和澳大利亞經濟表現令全球矚目。據路透社2月24日報道,中澳雙邊貿易在2008-2009年度已達830億澳元(合740億美元),中國從澳大利亞購買鐵礦石和煤的價值達到250億澳元。另據澳大利亞貿易委員會統計,中國已經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2009年兩國雙邊貿易額比上年增長了近30%,達到860億澳元。該委員會官員特納說:“如果這一趨勢得以持續(xù),我們預計2010年雙邊貿易額將達到1000億澳元。” 中澳自貿談判始于2005年,迄今共進行了13輪。
農產品和投資是談判焦點
克林23日稱,農產品、投資將是談判的敏感問題,但他表示兩國均有達成協議的政治意愿。據法新社24日報道,克林認為,中澳自貿談判將是艱難的,“但是我們將決心達成協議”。在對華投資方面,“澳大利亞已經明顯表現出加大對中國投資的興趣”,他補充說,“城市發(fā)展、物流、基礎設施、零售以及金融服務都是澳大利亞能夠涉足的領域”,并強調說,澳大利亞和中國的貿易關系要比資源貿易更加深入運行。 此外,中澳自貿協定關于投資問題上,克林還表示,中澳雙方需要建立一個能夠體現出雙向投資重要性的新框架,并且雙方正在自貿談判中討論這一問題。 但是,農產品將仍然是此次談判的障礙,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大國,而中國是農業(yè)大國。中國農產品市場對澳大利亞開放的程度方面將是雙方談判的膠著點。對外經貿大學中美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澳大利亞與中國進行自貿區(qū)談判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加大其農產品出口,但是在這一問題上,中國農產品市場對澳大利亞開放程度將會有一定的限制,而在中國企業(yè)對澳投資問題上,澳大利亞應當逐步消除對中國國有企業(yè)的偏見。”
中國出口突圍“全球圍剿”的良策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李光輝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中澳兩國建立自貿區(qū)可以避開一些發(fā)達國家對中國的貿易限制,中國企業(yè)可以赴澳大利亞進行投資生產,占據國外出口市場,這實際上減少了別的國家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壓力。 商務部研究院海外投資中心主任邢厚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自由貿易區(qū)已成為大國展開戰(zhàn)略合作與競爭的重要手段。周世儉也認為,在我國對外貿易摩擦日趨加劇的背景下,與澳大利亞達成自貿協定不失為中國商品出口突圍“全球圍剿”的良策,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經濟飽受金融危機之苦時,澳大利亞經濟一枝獨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的進口,特別是中國鐵礦石的進口,“建立自由貿易區(qū)這也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的一個必要措施,特別是在礦產資源上,應該重視發(fā)展區(qū)域合作經濟。”他說。 但李光輝也認為,“自貿區(qū)的建立帶來規(guī)模經濟效應和貿易創(chuàng)造效應的同時,對方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產品也會沖擊本國市場,中國和澳大利亞自貿區(qū)建成后,一些領域,比如農業(yè)肯定會受到澳大利亞的挑戰(zhàn)。”因此,中國需要謹慎應對建立自貿區(qū)建立后給中國外貿帶來的不利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