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11個月,到期未達到預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已有100款左右,《經濟參考報》記者觀察到,到期出現虧損的大多與掛鉤股權、信貸資產、外匯等結構性產品有關。
臨近年末,在資金回籠壓力下,銀信合作類的理財產品發(fā)行升溫,收益率高且投資周期縮短。業(yè)內人士分析指出,理財產品發(fā)行規(guī)模龐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銀行需要通過這類產品募集資金來繞道信貸規(guī)模。
理財產品預期高收益不等于實際收益
年末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走高,但實際上,預期高收益并不等于實際收益。在理財產品說明書中的收益率通常是指預期收益率或者最高預期收益率,這取決于其預測模型中的變量、測算數據來源以及計算方式,但對于掛鉤股票、基金、黃金價格等標的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來說,“由于發(fā)行這類產品的銀行必須在風險控制和投資管理能力上達到相應的水平,一旦對標的金融工具市場的判斷失誤或時點選擇錯誤,就容易造成結構性產品到期不能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普益財富研究員吳濘江分析稱。
根據理財產品研究機構的公開數據,《經濟參考報》記者粗略統(tǒng)計,今年前11個月有約25000款理財產品到期,在披露到期收益率的產品中,保守估計,有接近100款產品未能達到預期收益率,整體達標率在98%左右,其中僅11月份就有超過20款未達到預期收益率,有6款為南洋商業(yè)銀行發(fā)行的掛鉤于外匯匯率的結構性產品,2款為廣發(fā)銀行發(fā)售的掛鉤黃金價格的結構性產品。
總體來看,今年前十個月,有超過60款結構性理財產品未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掛鉤黃金價格和匯率的產品成為“高危”品種。從市場層面來看,普益財富理財產品分析師葉林峰同樣認為,“一方面部分發(fā)行銀行在產品設計中設定了難以達到的觸發(fā)條件,因而無法令產品獲得令投資者滿意的收益;另一方面,部分銀行的產品在產品設計中雖然積極跟隨市場行情變化進行預判,但是部分產品由于預判方向錯誤或者時點沒有‘踩好’使得產品收益率不甚理想。”
除此之外,到期出現虧損的理財產品也在今年頻頻出現。同樣根據理財產品研究機構的統(tǒng)計數據,去年到期的18742款銀行理財產品中,出現虧損的情況接近3%,出現虧損的大多是一些掛鉤基金、股票、股權、信貸資產等的結構性產品。業(yè)內專家認為,去年歐美債危機動蕩全球金融市場,新興國家也被高通脹困擾,經濟有所下滑等都加大了理財產品投資風險,不少掛鉤基金、股票的產品遭創(chuàng),虧損較為嚴重。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股權投資類產品,通過銀行代銷在私人銀行業(yè)務渠道中銷售,一旦銀行對該類產品在設計上沒有采取結構化的方式防范風險,或風控能力不足,出現虧損的概率就較大。
股權投資類理財產品暗地“入場”
某銀行近期的理財產品兌付事件升級,而該產品就是股權投資類產品。據披露,該類產品有四期,投資50萬元起步,預期收益率達11%-13%,有70多位合同簽約人,規(guī)模合計約1.19億元。由于該產品的管理人為通商國銀資產管理公司,因此,這款產品就屬于典型的地下私募,不可能通過審核進入到正常的銀行銷售渠道的。
然而,在投資渠道縮窄的客觀背景之下,不少機構開始打著“入伙股權投資計劃,享受超高回報率”的招牌,將股權投資產品暗地瞄向了普通投資者。
業(yè)內專家普遍認為,股權投資門檻高,股權投資一般投資的都是未上市企業(yè),能不能成功有不確定性,不可能有“保本”之說,而且周期很長,流動性差,這類產品不應該向中小投資者開放,如果有銀行代售這類產品,一般也是通過私人銀行渠道,對風險承受能力比較強的高凈值客戶進行銷售。如果消費者遇到銀行公開宣傳、承諾固定收益或者“保本”以及起點過低的股權投資產品,那么就屬于違規(guī)。
某省銀監(jiān)局內部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分析稱,“一方面,投資渠道收窄,高收益理財產品容易吸引客戶購買,另一方面,現在有不少銀行對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披露不透明,這就存在風險隱患。”
還有分析認為,近兩年來,國內銀行支行層面屢屢曝出問題,其中的原因主觀上是由于銀行網點眾多,對于末端管理欠缺,而客觀上則是金融管制下,資金從銀行體系內的外溢。
繞道信貸規(guī)模 年末銀信理財產品創(chuàng)新高
低風險理財產品的較高收益與信貸資產入池有關。東方證券銀行業(yè)分析師稱,在利差保護之下,中國的大企業(yè)貸款具備非常好的風險收益配比。通過配置低風險信貸資產,銀行理財產品能夠提供低風險基礎上的較高收益。
今年以來,理財產品發(fā)行規(guī)模已達到6萬億元。“實際上,現在銀行理財規(guī)模龐大,信托產品大量發(fā)行,地下金融猖獗,民間高利貸成風,這都與信貸規(guī)模管制有關,該規(guī)模放大的金融機構,信貸規(guī)模不大,該收緊的信貸規(guī)模的金融機構,沒收緊。因此,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建立資金池,通過購買銀行間市場債券、投資信托受益權等形式,進行變相貸款,以彌補貸款規(guī)模不足。如今股權投資的理財產品也有了一定的市場。”上述銀監(jiān)局人士進一步表示。
據了解,有不少銀行在理財產品說明書中寫明,所募集資金將按比例投資于銀行間債券市場、企業(yè)債、公司債等領域,銀行再用募集而來的資金發(fā)放貸款。
此外,在將理財產品募集資金轉化為同業(yè)存款的同時,信托公司為銀行暗地發(fā)放貸款也提供了重要渠道。比如由貸款方委托放某信托公司成立一個信托計劃,再由銀行發(fā)行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通過該信托向貸款方發(fā)放信托貸款。因此,臨近年末,資金回籠的壓力使得銀信理財產品發(fā)行升溫。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銀信理財產品收益一直處于下行通道,但進入11月后,銀信理財產品的發(fā)行規(guī)模和投資收益則雙雙走高,其中11月最后一周,共有31家銀行和7家信托公司參與發(fā)行了289款銀信理財產品,創(chuàng)下今年以來單周銀信理財發(fā)行數量的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