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痛不如短痛”。熔盛重工最終還是選擇以“撤回要約收購”的方式來了結這場拖延了近一年半的鬧劇,結果既在意料之外,也處預料之中。而在熔盛重工宣布單方“毀約”的一剎那,便也注定了本次收購的“多方共輸”結局。
熔盛重工據(jù)此雖避免了數(shù)十億元的巨額現(xiàn)金支出,但其商業(yè)信譽、企業(yè)形象也因毀約而一落千丈;原本期望借助熔盛入主而開拓發(fā)展新局面的全柴動力,亦付出了時間成本,歷經(jīng)16個月的等待后“重回原點”;不僅如此,隨著熔盛要約收購預期的逐步衰減、股價的持續(xù)下跌,前期為獲取要約套利收益而大舉建倉的各路投資者,最終也須面對大比例虧損的殘酷現(xiàn)實。
如今,在熔盛重工已主動叫停要約收購的現(xiàn)實面前,再對其“收購不作為”予以更多指責、批判似已于事無補。然而回看這場跌宕起伏的大戲,其中的確有諸多細節(jié)值得市場各方回味乃至反思。
事實上,在全柴動力股價大幅低于要約價的背景下,熔盛重工方面早已顯露出違約跡象,其也深知如果突然宣布中止要約收購所帶來的巨大負面影響。因此,熔盛方面遂采取了“分批釋放利空”的方式來不斷試探投資者底線。
具體來看,由于熔盛重工收購全柴集團及要約收購全柴動力遲遲未有進展,今年4月份以來,以基金、券商為代表的投資者對熔盛重工的指責、質疑變得愈發(fā)強烈。有鑒于此,熔盛重工大股東中國熔盛于6月1日、5日通過港交所連發(fā)兩則公告,反復強調(diào)本次收購交易的先決條件并未全部達成、協(xié)議尚未生效。言下之意,即熔盛重工本次收購仍在履約過程中。在外界質疑稍有平復后,熔盛重工隨即通過全柴動力公告表達出延期實施本次收購的想法,該消息一出隨即又進一步激怒了全柴動力的中小投資者,后者擬聯(lián)合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聲討”熔盛重工。見此狀況,中國熔盛又立即發(fā)布公告向投資者“示好”,稱延期收購是“為支持申請證監(jiān)會批準”。隨后待市場充分消化上述消息后,熔盛最終于本月17日“暴露”終極目的:向證監(jiān)會撤回要約收購申請材料。
可見,熔盛重工在此過程中采取的“戰(zhàn)術”是:在避免巨額資金償付的大前提下,盡可能將收購違約的代價、影響降至最低。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最初宣布延期收購還是日前撤回要約申請,熔盛重工均未主動提出“中止收購”等相關字眼,而是通過強調(diào)各種困難來“暗示”全椒縣政府先行解約或重新商談,進而避免其背上“惡意違約”的壞名聲,亦可避免支付高額的違約金,可謂“機關算盡”。
而對于全柴動力及中小投資者而言,長遠來看,熔盛重工若最終放棄收購也未必是壞事。鑒于熔盛重工現(xiàn)在不惜犧牲商業(yè)信用來維護一己私利的行為“準則”,若其未來真的控制上市公司,會否通過各種手段以另一種方式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需要指出的是,就在熔盛重工因遲遲不履行收購全柴集團的協(xié)議而飽受市場非議之際,公司實際控制人張志熔近期又卷入了海外內(nèi)幕交易“漩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7月27日突然發(fā)表聲明,指控香港公司W(wǎng)ell
Advantage及一些新加坡賬戶利用中海油海外并購的內(nèi)幕消息在紐約股市非法獲利超過1300萬美元,而Well
Advan-tage的實際控制人正是張志熔。
基于熔盛重工方面的諸多不良形象,這樣的接盤方,全柴動力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