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國海洋石油公司試圖收購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一案,除了沸沸揚揚的涉嫌內幕交易的官司,還再次招致美國一些政客的“討伐”。
向來“不甚友好”的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舒默說,將敦促美國財長蓋特納阻止此項收購案,直到中國對想要投資中國的美國企業(yè)提供“公平的準入機會”。而眾議院民主黨領袖佩洛西也呼吁,外國在美投資委員會“徹底評估”這一收購案。很多人不禁擔心,此項收購案有可能迫于美國的惡意阻攔而流產。
事實上,尼克森公司盡管在美國墨西哥灣有石油開采,但所產石油量不到美國石油總產量的0.5%,完全威脅不到美國的石油產業(yè)。美國政客原本是沒有立場發(fā)出反對聲音的。
但對中國企業(yè)來說,美國一直都不是一個很友好的投資目的國。美國《福布斯》雜志曾刊文說,雖然美國人一直宣稱美國是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但是一些觀念上的差異還是成為中國企業(yè)進入美國的一大障礙。“國家安全”成為美國國會阻撓中國企業(yè)進入美國市場的重要借口。
2005年,中海油就曾因為美國國會議員的阻撓被迫放棄以185億美元競購美國優(yōu)尼科石油公司的計劃。美國國會議員聲稱這會對美國安全造成威脅,還質疑中海油的融資渠道。
正是因為一些不正常的原因,盡管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企業(yè)依然未能在美國打開局面。紐約一家跟蹤在美外國投資的調研公司Rhodium Group的數據顯示,盡管在過去5年中國對美國的投資總體呈上漲趨勢,但在所有外國投資中占比仍不足1%。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11年中國企業(yè)在美投資額為11.3億美元,遠不及歐洲的46億美元,較2010年也大減19%。
美國《財富》雜志曾發(fā)文說,美國之所以屢次阻撓中國企業(yè)在美國的商業(yè)活動,是美國害怕的表現。
尤其是在金融危機之后,關于美國衰落的論調此起彼伏,深深刺痛美國政客的神經。因此,在國會山出現了一批專門針對中國企業(yè)的游說團,而中海油等大型國有企業(yè)和華為等首批進入美國市場的大型民營企業(yè)就成了“槍打出頭鳥”的犧牲品。
只是近年來,隨著經濟陷入泥潭,美國大量企業(yè)陷入困境,美國政客雖然心態(tài)上依然糾結,但對中國企業(yè)“歡迎”成分有所增加。媒體和智庫也開始呼吁:改變對中國企業(yè)的態(tài)度,吸引更多中國企業(yè)來美投資。因為他們看到,引進中國因素,不僅意味著資金上得到援助,也意味著取得了一張通往中國這一全球最有潛力市場的通行證。
因此,努力在并購案中利用政治阻撓來為美國企業(yè)爭取更多有利條件恐怕也會成為美國政客今后另一個努力的方向。對于這些,中國企業(yè)都不得不做好應對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