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一則“QDII產品浮虧高達95%”的消息再度將渣打銀行推向風口浪尖。連日來,銀行理財產品有從“天堂”到“地獄”的趨勢。多家銀行的理財產品虧損問題攪動了投資者的敏感神經,而外資行的“高定位”也似乎被“高虧損”取代。
15萬驟變7000
近日,一個名為“Danni地盤”的微博用戶發(fā)表的一條關于渣打銀行理財產品巨虧的微博引起了軒然大波。昨日,《國際金融報》記者在新浪微博上已經搜尋不到這條微博,但是在眾多的轉發(fā)貼以及“Danni地盤”與其他博主的互動中還是可以清晰看到那條最初發(fā)表的微博內容:三年前渣打銀行北京華貿支行給我做了個理財產品,2萬多澳大利亞元合15萬元下月到期。昨天給我來個電話告知只剩下7000元。今天就收到了他們快遞來的一個遲到的生日蛋糕。欲哭無淚啊。這蛋糕真是太昂貴了。同時,“Danni地盤”也明確指出,這款產品是QD08009EC-代客境外理財-美林環(huán)球新能源-澳元。
昨日記者就此事向渣打中國進行詢問“那位在微博發(fā)消息的客戶購買的渣打QDII產品虧損95%的消息是否屬實?”時,渣打并未直接回答,但在回復的郵件中表示,“我們知道一些客戶在2007、2008年購買的理財產品受到了損失。”
至于針對記者提出的“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虧損”的問題,渣打表示,2007年末起全球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導致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金融市場普遍下跌,各地金融機構和銀行的理財產品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負面影響。渣打同個時期在中國銷售的某些理財產品也受到了負面的影響。
信息透明度不高
自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后,關于QDII理財產品巨虧的消息就始終不絕于耳,銀行的理財能力也開始受到投資者的質疑。根據普益財富統(tǒng)計顯示,截至2月17日正在運行的241款QDII理財產品中,累計收益率為正的理財產品只有128款,占比為53
.11%,意味著虧損面近五成。
記者在渣打中國的網站上并未查到該款理財產品的任何信息。而在其他第三方數據統(tǒng)計網站上也只能查到一些最基本的信息。博主“Danni地盤”巨款購買的這款產品為代客境外理財產品美林“環(huán)球新能源”股票籃子掛鉤(QDSN08009E)澳元款,起步金額2萬澳元,以1澳元累加,不保本,投資期限兩年,預期收益率上限為30.0%,收益結束日期為2010年3月8日。該產品投資于美林1年期環(huán)球新能源股票掛鉤可轉換結構性票據。
除此之外,記者查不到任何關于該產品的更為詳細的資料,而且盡管該產品已經到期,但是卻沒有公布任何關于最終收益率方面的情況。在記者向渣打索要這款QDII理財產品的相關資料時,渣打相關人士表示“不能給”。
其實,此前記者也曾索要過類似信息,但該銀行內部人士表示,產品的詳細內容很可能涉及到商業(yè)機密以及同業(yè)競爭等問題,所以只有本銀行的客戶與購買產品的投資者才有權知曉詳細的產品信息。不過,上海匯業(yè)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吳冬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銀行理財產品頻出問題的情況下,盡可能增加產品信息的透明度,肯定更有利于投資者做出更為準確的比較、判斷,也有利于減少雙方之間的紛爭。”
對機構官司很難打
從15萬元到7000元,顯然很少人能接受這樣的結果。之前,也有不少遭受巨額虧損的投資者狀告銀行并要求銀行賠償的事件發(fā)生。不過,這種個人對機構的官司很難打,最終結果不是銀行勝出,就是私下和解,銀行向投資者提供一定的補償。而出于怕麻煩而且缺乏足夠的時間及財力的原因,投資者也很少堅持到底。
記者此前在香港各家外資銀行大樓前,也看到了不少抗議橫幅,基本都是要求銀行賠償投資者在金融危機中的巨額損失。一位在香港工作的朋友告訴記者,經常會有人集合在銀行門口抗議,很多都是關于雷曼迷你債券的賠償事宜,“現在已經好多了,因為有些銀行已經進行了一部分的賠償,不過不知道接下來銀行是不是還會繼續(xù)賠償。”
不過,昨日渣打銀行在回復記者提出的“客戶的巨額虧損將如何處理”的郵件中指出,“我們尊重客戶與渣打所簽訂合同中所涉及的權益。我們理解受到這些產品影響的客戶的感受。我們承諾并且已經在認真地聽取他們的反饋,積極地進行溝通,從而妥善地解決他們所反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