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副主席習近平19日在中美企業(yè)家座談會上表示,預計未來五年中國將進口超過8萬億美元的商品。大約三個月之前,溫家寶總理在英國皇家學會演講時也曾作出同樣的預計。在當前“陰云籠罩”的背景下,第一出口大國如此表態(tài),無疑為世界經濟注入了信心。 未來五年進口超過8萬億美元,年均超過1.6萬億美元,和2010年相比增長18.5%。對于中國來說,這個目標實現起來并非難事。在過去十年間,中國的進口速度一直在加快,每年新增進口規(guī)模均接近或超過千億美元。“十一五”期間我國進口總額5.28萬億美元,年均增速16.1%。2010年實現進口1.3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8.7%。 不過,進口的量增并非“擴進口”戰(zhàn)略的全部意圖。將進口結構的調整與推動國內經濟轉型升級,并在此過程中實現順差的減少,才是企求的終極目標。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擴大進口正面臨深層次的結構調整,而這個調整的實現,既需要外部環(huán)境,也需要內在動能。 先說外部環(huán)境。美歐不愿放松高科技產品的出口管制,使得中國難以進口需要的產品和技術,此為最大阻礙。雖然在多次高層互訪與會談中,美國已經不止一次承諾放松對華出口管制,但至今未見其實質性的動作。美國商務部今年6月發(fā)布出口管制政策新規(guī)《戰(zhàn)略貿易許可例外規(guī)定》,中國仍被排除在放松出口管制的名單之外。對于中國企業(yè)來說,買資源不如買技術的道理顯而易見,但短期內很難看到美國在這一領域的管制放松。 再說內在動能。這些年中國進口最多的,一是能源、農產品,二是零部件和半成品。國際定價權上的“失語”使得中國這個進口大國一直面臨“中國買什么,國際市場就漲什么”的尷尬局面。此外,長期以來“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為主的格局,使得中國進口需求很大一部分由出口帶動。一方面,這樣的進口增長會被出口增長的部分抵消,難以起到減順差的效果;另一方面,勞動力成本優(yōu)勢漸失正使得中國商品越來越貴,靠加工拼出口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擴進口”戰(zhàn)略也成為“十二五”規(guī)劃的重要內容。商務部最近越來越少提及“出口數量”,而更加看重進口和出口質量,這是可喜的轉變。但今年從二季度開始持續(xù)下降的進口增速,卻一再提醒我們“知易行難”的道理。一季度進口的超高速增長,主要來自價格上漲的因素,此外,政府年初大規(guī)模的海外商購也功不可沒。當價格回落、大規(guī)模海外采購的短期刺激消失之時,內生動能不足的弊端就開始顯現。 當然,達到預定的進口規(guī)模并不難,而且很可能會超過這個數字。但能否實現“擴進口”戰(zhàn)略的真正意圖,通過什么路徑去實現這一戰(zhàn)略,則是必須正視的問題。是通過政府主導的大規(guī)模海外商購來實現,還是通過企業(yè)設備更新技術進步的需求去實現?是繼續(xù)資源與零部件進口的傳統(tǒng)路徑,還是將機械設備、高端消費品進口也納入其間?這才是需要探究的問題,也是8萬億美元的“含金量”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