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up id="2www8"><delect id="2www8"></delect></sup>
  • <small id="2www8"></small>
    <tfoot id="2www8"><dd id="2www8"></dd></tfoot>
      •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高清,91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专区一va亚洲v专区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区高清精品久久久

        湯陰:英雄與糧食的歷史辨證
        2011-04-13   作者:記者 聞有成 朱羽/湯陰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今日美麗整潔的湯陰縣城。

            1956年元月,湯陰縣城關鎮(zhèn)集會慶祝合作化勝利。左側城樓上掛有“湯陰縣人民委員會”的牌子。

            1947年5月2日,我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攻占湯陰,全殲國民黨守軍孫殿英部。圖為我軍戰(zhàn)士在攻克的湯陰城墻上歡呼勝利。

            2010年初,河南省湯陰縣縣長唐獻泰,從國家工信部領回一塊標有“國家新型工業(yè)化產業(yè)示范基地”字樣的獎牌。
          據說在同時領獎的幾十位官員中,唐獻泰是唯一一個“縣太爺”。“就咱官兒小”唐縣長不無調侃地回憶說。
          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在河南省108縣乃至全國1600多個縣中,惟湯陰獨享殊榮。
          坐在大城市CBD高樓里的白領們如果不理解這份“殊榮”的價值,那很正常。但關注“三農”問題和中國工業(yè)化進程的專家學者、有著縣鄉(xiāng)基層工作經歷的領導干部應該不會對此無動于衷。
          一個從不顯山露水的農業(yè)縣,怎么就成了“國家新型工業(yè)化產業(yè)基地”并且要“示范”給人們學習效仿呢?

          盡管是民族英雄岳飛的故里,但種糧食卻是湯陰人千百年來世代傳承的主要使命

          湯陰雖屬河南,但其地卻在“河”之北的豫北平原。其名中所以帶“陰”,是因為地處湯河之南。發(fā)源于太行山的湯河,匯入衛(wèi)河后,最終流入海河,故而湯陰雖然南距黃河僅百十余公里,卻屬于海河水系。
          記者曾與一位湯陰籍朋友閑聊湯陰名人掌故。他首先搬出了周文王。不錯,周文王被殷紂王“拘而演《周易》”之所在的羑里城,就在今日湯陰境內。但姬昌乃是陜西人,不過是被迫“借湯陰一塊寶地”而已。
          “那么岳飛呢?按時髦的說法,我們湯陰也是將軍縣哩。”
          這話厲害。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岳飛,正是湯陰人氏。北南兩宋三百年歷史,缺了岳飛當失色不少。新編《湯陰縣志》將岳飛作為與政治體制改革、中國共產黨等大項并列的一篇,用三四萬字的篇幅加以表述,可見其在湯陰人心中的地位。
          除了岳飛,湯陰還有什么?那位湯陰朋友沉思半晌冒出一句“種地唄”。
          這更是句大實話。從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建縣至今2000多年(當然也包括建縣之前),湯陰人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經營土地生產糧食力求填飽肚子。這既是人類維持生存的本能要求,也是歷代統(tǒng)治者為維系政權保證皇糧國稅征收的政治規(guī)定,同時似乎更是天意。
          最新版《湯陰縣志》120萬字,關于礦藏一節(jié)篇幅最短僅用了59個字:“縣西五里崗之泥灰?guī)r(白干土),是一般和高級水泥主要原料,也是化工填充劑的重要原料之一。據測算,蘊藏量為3億立方米。其他礦藏,目前無發(fā)現(xiàn)。”并非編者惜墨,“實在是沒啥資源可以說。”湯陰人談到這點,多帶有幾分無奈。
          迄今為止的所有關于湯陰縣情的介紹(見“湯陰簡讀”),無不符合經濟地理學“區(qū)域條件與資源為區(qū)域經濟的存在與運動提供整體性支持或限制”的理論,湯陰人主營農耕,仿佛事由天定。
          這種狀況,從西漢一直持續(xù)到新中國成立。即便近代以來商業(yè)的興起,也多和糧食有關。據史料載,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京漢鐵路修通,湯陰境內有湯陰和宜溝兩個車站,交通方便帶來商業(yè)發(fā)展,城內商號增至200多家,但以糧行最多。全國解放初期,湯陰三次產業(yè)之比為93.3:2.3:4.4,農業(yè)絕對老大。應該指出的是,囿于中國國情及縣情,這個農業(yè)有別于西方人的大農業(yè),以種植業(yè)為主。種糧食,成了湯陰人幾千年來世代傳承的主要使命。

          種糧食不等于田園牧歌,饑餓倒是相當一部分湯陰人相當長時間內的日常感受和深刻記憶

          究竟是為種糧食而活著,還是為活著而種糧食,老一輩湯陰人似乎也搞不清楚。但他們知道,種地不等于作家筆下的田園牧歌。相反,饑餓倒是相當一部分人相當長時間內的日常感受和深刻記憶。誠如有學者所言,對于普通的中國人來說,中國近代史就是饑餓史。
          為什么守著土地卻要挨餓?原因并不復雜:生產力水平低加天災人禍。
          生產力水平有著濃重的時代印記,不能逾越不好苛求。
          天災似乎特別關照河南。河南地處中緯度地帶,大陸性氣候特征十分明顯,冬季寒冷而少雨雪,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而多雨,氣候災害以干旱、雨澇和干熱風最多。在近代,無論是在災荒發(fā)生的頻度、廣度還是強度上,河南均較其它地區(qū)更為嚴重。據史料記載,1861年到1895年間的35年中,全國(不包括新疆、西藏、內蒙古)受災縣數為17278個,年均493個。而35年中河南受災縣數為2254個,年均64個。當時全國縣級行政區(qū)劃為1606個,河南為105個,全國受災縣數約為31%,而河南則高達61%,高出全國一倍。所謂“河南無一時無災,無一縣無災”。有資料記載,上個世紀40年代,湯陰民眾有一年小打小鬧地就捕殺了20500斤蝗蟲。
          人禍的“品種”比較多,在這一點上,河南的“區(qū)位優(yōu)勢”凸顯。一位河南作家這樣寫道,“我們河南地處中央,誰打誰都得從這兒過。東西南北都想往這兒打,占領它才能稱定鼎中原。五千年來的戰(zhàn)亂,河南哪次也逃不脫。哪次都是千里赤野人爭相食。”1947年5月2日我軍解放湯陰,中原野戰(zhàn)軍隨軍記者葛洛留下了這樣的報道:這里有一個人名叫李才明,當我們向他問及在孫殿英(因盜掘清東陵而臭名昭著的國民黨將領,在解放湯陰時被我軍俘獲——筆者注)統(tǒng)治下老百姓的生活情形時,他連聲“唉唉”地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百姓都被刮干了,刮干了。糧食先是按月來派,后來干脆把一家一家的糧食都過了斗,上了秤封起來,誰也不能吃。然后他們到一家一家把糧食搞走。對您同志說,你們要再有半個月不來,里邊的老百姓就自己起來反了!
          單是天災或者單是人禍,情況或許好點,天災加人禍,那就慘了!
          1942年,“水旱蝗湯”(湯指湯恩伯,時任第一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兼魯蘇皖豫邊區(qū)總司令,被認為是河南“人禍”之一——筆者注)四大災害輪番襲擊河南百余縣。“死的死,逃的逃,樹皮都啃光了。”老一輩湯陰人回憶當時,神情依然惶恐。(見資料鏈接1)

          已經成為人民公社社員的湯陰人突然發(fā)現(xiàn),他們祖祖輩輩追求的最高理想——放開肚皮吃飯而且還不要錢,已經在眼前了。作為代價,1961年全縣農業(yè)產值甚至不如1949年

          記者據資料測算,“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后的1949年,湯陰縣糧食產量約為7600萬斤,按當時17.85為萬人口算,人均425斤。而其后的1950年,全國人均糧食產量則為478斤,湯陰的水平不算高也不算低,但扣去農業(yè)稅和國家征購糧(約占產量的10%到20%),則人均一天不到一斤。老人們回憶:“平時主要吃玉米和紅薯,白面是稀罕物,過年和農忙時能吃點。那時候小麥產量低,好年景畝產才百十來斤。夏糧不當事,主要看秋收。雖然不再逃荒要飯了,但難說能吃飽。”
          情況很快有了改變。結束了多年的戰(zhàn)亂,日子理應好起來。湯陰的文獻記載“從1949年至1957年,全縣進行了土地改革、社會主義改造,農業(yè)經濟得到發(fā)展,農民生活有了保障,1957年農業(yè)產值達到2394萬元,較1949年增長近一倍。”我們沒有找到這一階段湯陰的糧食產量記錄。從全國看,1950年全國人均產糧478斤、51年510斤、52年570斤、53年568斤、54年562公斤、55年598斤、56年612斤、57年604斤。不過,從1953年開始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則至少拿走了其中的25%以上。總體上講,底子還很薄。
          但就是站在這并不堅實基礎之上,已經成為人民公社社員的湯陰人,突然發(fā)現(xiàn),他們祖祖輩輩追求的最高理想——放開肚皮吃飯,而且還不要錢,已經在眼前了。
          湯陰縣政協(xié)主席劉寶印1958年時七歲,他至今清清楚楚記得公社食堂的盛況:“大魚大肉那倒沒有,第一頓吃的是炸油條,第二頓白面疙瘩湯,管夠兒。可惜好景不長(見資料鏈接2)。到1960年,我們連玉米芯子都拿來粉碎后摻上紅薯面蒸著吃了,一兩糧票一塊,說是糕,散得拿不成個。再后來,紅薯葉、棉花葉、柳樹葉,逮著啥吃啥。1962年后,情況略好,趕我上中學時,一天就是七兩糧食。小米湯煮紅蘿卜吃得鬧心。”對于“有沒有餓死人”的問題,老劉說記不清了,“但因餓而病,非正常死亡確實比以前多”。
          記者在與湯陰相鄰的林州市即當年的林縣參觀紅旗渠時,墻上的圖版和講解員的解說,都不忘記告訴人們,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創(chuàng)造人間奇跡的英雄們,“一天只有六兩糧食”。
          爬得高,跌得狠。史料記載,1961年湯陰全縣農業(yè)產值甚至比1949年下降了24%。
          對此,湯陰的文獻總結稱:這一時期,由于“大躍進”違背了經濟規(guī)律,使湯陰農業(yè)經濟面臨最嚴峻的挑戰(zhàn)。
          學者們的總結帶有理論色彩: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混淆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限,違反了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客觀規(guī)律。
          鄧小平同志總結最實在:“1958年‘大躍進’,一哄而起搞人民公社化,片面強調‘一大二公’,吃大鍋飯,帶來大災難。”
          而后十年動亂,湯陰官方文獻記載,其時“農業(yè)強調單一經營,竭力推行‘大寨模式’,農業(yè)生產增長緩慢”。

          “改革開放”帶給湯陰人最初也是最大的實惠,是終于能夠和糾纏了他們千百年的饑餓陰影告別,并在吃飽飯的基礎上邁開了工業(yè)化的步履

          邁著沉重的步履,湯陰人走進了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帶給湯陰人最初也是最大的實惠,是終于能夠和糾纏了他們千百年的饑餓陰影告別了。
          有位河南網友寫過這樣一段話:毛主席是高人,為解決糧食問題,親自研究農業(yè)生產的細節(jié),他老人家關于農業(yè)的8字憲法(見資料鏈接3)至今農業(yè)專家們都很佩服。可是好的科學總結,卻落不到實處,人們的糧食就是不夠吃。還是聰明的鄧小平有辦法,關于種田的細節(jié)他一字不提,只是讓會種田的人自己管理土地。讓會管土地的人成為土地的主人,讓土地的主人自己決定種什么。這樣一來糧食就多了。
          湯陰的情形印證了這個觀點。“還是那幾十萬畝地,還是那幾十萬人,一個聯(lián)產承包,讓人們有了心氣兒,加上請專家、換品種、上化肥、用機械,種地有了抓手兒。也就三幾年光景,鬧了多年過不去的上《綱要》、跨黃河過長江(見資料鏈接4)說過就過了。”一位湯陰老同志用簡潔輕松的話語,生動概括了包括湯陰在內中國農村那場翻天覆地的巨變。
          “差不多1984年,我們就不再拿玉米當主食了。”湯陰人這樣回憶。
          也就是在這一年,湯陰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了“買糧難”。
          這是湯陰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一個節(jié)點。
          形勢讓吃飽了飯的湯陰人必須面對逐漸籠罩在他們頭上的“農業(yè)大縣、工業(yè)小縣、財政窮縣”的新的陰影,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發(fā)展路徑。
          糧食當然不能放。這并非因為長期饑餓的歷史夢魘,更在于國家要求河南以占全國1/16的耕地,生產全國1/10的糧食。事關國家穩(wěn)定,湯陰作為河南省之一員,責無旁貸。
          然而單一經營糧食生產,已無法承受新時期“民要富、縣要強”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要求之重。
          調整農業(yè)產業(yè)結構,培育新的經營主體,發(fā)展農業(yè)產業(yè)化,作為新的戰(zhàn)略選擇被提到湯陰人的議事日程上。資源決定、就地取材的簡單法則,使肉雞和生豬飼養(yǎng)、蔬菜種植、玉米深加工等項目被優(yōu)先考慮。
          “岳飛使湯陰揚名,肉雞促湯陰騰飛”,上個世紀90年代流行的這句令人啼笑皆非的宣傳語,真實地反映了其時其景。與此同時,發(fā)展工業(yè),這個多少代湯陰人想都沒想過事,也開始真正進入人們的思維。
          劉寶印當時在古賢鄉(xiāng)當黨委書記,他回憶:為了搞工業(yè),所有的干部都出去了投親靠友招商找項目,村委會鄉(xiāng)學校的房子都賣了,加上計生罰款、干部集資,搞了一堆項目,留到今天的沒幾個。為啥?路子不對!
          2001年湯陰縣的財政收入僅六七千萬元,發(fā)工資都困難。面對窘境和全國其他縣市蓬勃發(fā)展的壓力,這一年5月,湯陰就“湯陰往哪兒走”等話題,開展了歷時兩個月的大調研。
          湯陰縣的一位干部回憶:“以前總覺得咱這地方沒什么好東西。但下去一找,卻發(fā)現(xiàn)湯陰原來是個‘聚寶盆’,45萬畝旱澇保收田,是老天爺給我們的一個‘金飯碗’呀。圍繞‘農’字唱大戲,理應是湯陰的最佳選擇。”
          而農業(yè)產業(yè)化發(fā)展起來后,吸引永達、眾品等大型食品加工企業(yè)的進入,以事實拓寬了湯陰人的思路。湯陰人過去飼養(yǎng)肉雞,基本上是屠宰、冷藏和銷售白條雞。永達集團被引進后,通過更精深、更專業(yè)的分割和熟食加工,普通的白條雞竟能做成四大類600多個品種。收入成倍增長。
          大力發(fā)展以農產品為原料的食品工業(yè),終于成為人們的共識。這年7月,縣委、縣政府鄭重決定:依托湯陰豐富的農業(yè)資源優(yōu)勢,積極實施工業(yè)強縣戰(zhàn)略,大力招商引資,發(fā)展以農產品為原料的食品工業(yè)。
          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這是湯陰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一個轉折點。
          2003年5月,全國面粉行業(yè)的巨頭華龍公司投資5000萬元興建的面粉廠在伏道鄉(xiāng)開工,當年10月投產,年加工優(yōu)質小麥20萬噸,本地小麥隨到隨收,而且每公斤的價格比周邊地區(qū)要高。僅此一項,農民一畝地就能增收二三十元。企業(yè)附近的伏道、白營等幾個鄉(xiāng)鎮(zhèn)還和企業(yè)簽訂了20萬畝的小麥訂單,糧食沒下種就找到了“婆家”。這一筆合同簽下來,幾近全縣小麥產量的一半。企業(yè)生產的下腳料也被附近農民悉數拉走,做起了飼料加工的生意。同時,100多名“泥腿子”進廠成了上班族。世界500強企業(yè)新加坡益海嘉里集團在湯陰投資6000萬美元建成的項目,每天加工轉化小麥1200噸,每年要吃掉90萬畝小麥的產量,年銷售收入達6億元。公司項目經理楊進東口氣很大:“湯陰及周邊縣的小麥我們都包了。”
          如今,已有包括世界500強企業(yè)國際益海嘉里、國內知名的健豐餅業(yè)、華龍面業(yè)等138家食品和以糧食為原料的醫(yī)藥工業(yè)企業(yè)入駐湯陰,悄然崛起的新興食品產業(yè)群,年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并構成了正在快速崛起的本屆湯陰縣委縣政府的扛鼎之作——湯陰產業(yè)集聚區(qū)(見資料鏈接5、6)的基礎。
          食品工業(yè)的發(fā)展帶動了全縣工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同時促進了農業(yè)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農業(yè)產業(yè)化的升級,使糧食有了更大的增值空間,農民有了新的增收潛力,企業(yè)、政府、農民共贏。“湯陰模式”由此叫響。

          英雄與糧食的歷史辨正

          2010年,湯陰縣糧食總產39.66萬噸,站在了建縣2200年歷史的最高位,但同年三次產業(yè)之比則為17.5:65.2:17.3,第二產業(yè)雄踞“中央”其中尤以食品工業(yè)貢獻最大占“半壁江山”。這一年,湯陰縣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稅收收入增速位居河南省縣(市)第二;生產總值首破100億元大關,增速進入河南省縣(市)前30位。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速跨越式遞增,在河南省縣(市)排位中2009年比2008年前進45個位次,2010年又比2009年前進21個位次。也就在這一年,湯陰憑借發(fā)展食品工業(yè)的出眾表現(xiàn),獲得了本文開頭提到的國家褒獎。
          現(xiàn)任湯陰縣委書記李若鵬2009年就任之初深入基層調研后曾說:“農”是湯陰的特點,一個傳統(tǒng)農業(yè)縣要想實現(xiàn)工業(yè)化,圍繞“農”字做文章,是我們必然選擇擇。而國家創(chuàng)建國家新型工業(yè)化產業(yè)示范基地評審專家組則對此予以高度肯定:湯陰作為一個傳統(tǒng)的農業(yè)縣,依托當地農業(yè)資源謀求發(fā)展,走出了一條農副產品向工業(yè)產品轉化、農業(yè)縣向工業(yè)縣的跨越之路。“湯陰模式”為農業(yè)縣特別是中西部地區(qū)的傳統(tǒng)農業(yè)縣發(fā)展縣域經濟、破解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矛盾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全國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
          湯陰縣瓦崗鄉(xiāng)龍虎村黨支部書記馬國保1997年承包了全村誰都不愿種的800畝旱薄地,十幾年出售給國家糧食達到160余萬斤,兩次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種糧大戶,受到了農業(yè)部的嘉獎。
          記者和他聊起岳飛,他引以為榮:“這是我們的驕傲。”但當大家夸他種糧成“狀元”也是英雄時,這位憨厚的河南漢子卻羞澀地連稱“不敢不敢”。
          為什么“不敢”呢?
          不過30年光景,湯陰人不僅破解了困擾他們幾千年的“吃飽”難題,而且在同一塊土地上生生“種”出了一個值得全國學習的新型工業(yè)化“湯陰模式”,黨、國家和各級政府各項方針政策的引導和扶持作為前提必須肯定,而幾十萬湯陰人民為此付出的不懈努力,無疑是一種英雄行為,值得人們欽佩。 (本刊圖片由張志勇攝影并提供)

            鏈接:湯陰專題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fā)表使用。
         
        相關新聞:
        · 湯陰之“鏈” 2011-04-13
        · 河南省湯陰縣供銷社300多家連鎖超市進村記 2007-05-11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xiàn)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zhàn)白熱化
        ·[思想]借鑒美國經驗完善發(fā)行審核機制·[思想]胡舒立:日本強震與“經濟海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lián)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高清
      • 
        
      • <sup id="2www8"><delect id="2www8"></delect></sup>
      • <small id="2www8"></small>
        <tfoot id="2www8"><dd id="2www8"></dd></t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