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副總裁斯蒂夫·卡萊爾用漢語“你好”和筆者打招呼;在新聞媒體工作中心,筆者聽到前后左右都有各國記者在聊中國;在會展中心,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大多愿意駐足聽筆者講中國故事,眼中流露出驚嘆和向往。 這是筆者在2011年底特律北美國際汽車展上的切身體會。本屆車展上參展的中國自主品牌僅有比亞迪一家,但若概括出今冬“汽車之都”的隱性主題詞,則非“中國”莫屬。 通用汽車旗下GMC等品牌用U盤提供給記者的新聞稿有中文、英文、法文等九個文種,放在最前面的不是英文,而是中文;畢竟,通用現(xiàn)在全球最大的市場是中國,而非美國,“銷售冠軍”的語言放在母語之前也無可厚非。筆者在奔馳展臺看新車發(fā)布時,一位工作人員走過來,熱情地問黃皮膚的筆者是否需要同傳耳麥,其中第一聲道就是中文。保時捷在退出該車展三年后強勢回歸,其首席執(zhí)行官穆勒在推出本屆車展最佳概念車型918RSR混合動力超級跑車時坦言,中國市場的增長成為保時捷業(yè)績回升的“超級動力”。法國品牌文圖瑞今年第一次在底特律設(shè)展臺,而展臺上最引人矚目的則是那輛經(jīng)過上萬公里跋涉、從上海開到巴黎的電動車,“萬里長征”的駕駛者扎維爾和筆者分享了他的中國故事…… 由于成為全球的最大汽車市場,中國已經(jīng)成為歐美汽車品牌的“樂土”,中國的任何風吹草動都牽動著“地球神經(jīng)”。美國福特公司首席經(jīng)濟學家艾莉·休斯·克羅姆威克在車展的一個行業(yè)研討會上指出,因為中國等新興市場的強勁增長,全球汽車市場銷量今年有望延續(xù)兩位數(shù)的增速,“我們有理由繼續(xù)微笑”。在場上百位全球汽車界高管和專家聽到這番表態(tài)都會心一笑。 不論是在汽車市場,抑或在其他市場,務求實際的西方人再怎樣重視中國都并不為過。當然,我們不能因為西方人的幾個褒義詞就飄飄然,不能忘記的是,在中國成為全球汽車“銷售冠軍”的同時,堵車、污染等城市病并未治愈。 盡管在美國等地受到的重視和禮遇越來越多,但不要忘記,西方人對中國的“愛”往往像是摻雜著幾分不解、幾分恐懼的“酸辣湯”。1月23日,基辛格和布熱津斯基兩位“中國通”做客CNN演播室,他倆都談到了一個共同觀點:中國人不是比美國人聰明,而是很不一樣的,區(qū)別之大、之多,足可以講上一天一夜。正因為如此,中國和美國等西方大國相處,并非總會像吃螃蟹宴那樣和諧(美國人愛吃公螃蟹,怕的是蟹黃弄得滿桌子都是;中國人愛吃母螃蟹,恨的就是蟹黃不夠多,因此中國人和西方人在螃蟹宴上可以完全互補)。在汽車、紡織、鋼鐵等市場上,就不會像是在餐館里那般輕松客氣、有商有量了。 與此同時,在享受到汽車等工業(yè)化產(chǎn)品的同時,中國人如何在思想上“彎道超車”,與西方發(fā)達國家崇尚返璞歸真、保護環(huán)境的后工業(yè)化社會理念更好銜接,也是留給我們的時代修煉。記得有位外國友人幾年前在京城用300多萬元人民幣買了處大房子,筆者問他有沒有買車,他說:“為什么要買車?在這個自行車王國,我能不能騎自行車?中國人平時比西方人聰明,但一到買車和面子問題上,就比西方人愚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