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目前政府部門對物價過快上漲的調控態(tài)勢,網民認為,物價水平持續(xù)攀升已影響到城鎮(zhèn)居民的正常生活,政府對此高度關注并出臺調控措施理所應當;但調控手段應尊重市場規(guī)律,摒棄計劃經濟思維。
政府該出手時必須出手
一位百度網友感嘆“說起物價就心痛”,和他有同感的不在少數。媒體人石述思在博客上調侃道:“俺生活在偉大首都北京,已恍如紐約客。過去只有面對房價才有這樣的感受,現在是全方位的。有些生活必需品還比人家貴。”
面對越來越難以忍受的物價,很多網友力挺政府“抑制價格過快上漲”。“我們除了期盼政府宏觀調控之外似乎沒有別的法子,難道寄希望于流動性過剩的熱錢能網開一面,放這些炒作對象一馬?”網易博主“tangzhiwei”表示,“政府該出手時必須出手。”
網易博主“陽信人”說,在一些百姓印象中,什么資源都控制在政府手中,政府什么都該管,什么都能管。雖然這種看法有點“冤枉”政府,但依然顯露出百姓對政府的信任。并且,調控物價的確是政府的天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調控物價,穩(wěn)定價格,把百姓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管好,是各級各地政府當前突出的大事。
行政干預價格并非治本之策
此前,有消息稱發(fā)改委等部門可能采取行政措施限制價格上漲。盡管發(fā)改委官員隨后回應“不會草率實施更為嚴厲的價格管制措施”,一些網友仍然強調,直接行政干預手段并非穩(wěn)定物價的治本之策。
百度網友“l(fā)on_fee”表示,物價是由貨物供需關系和貨幣供應關系決定的,只要還在大量印鈔票,物價上漲就不可抑制。
和訊網博主盛大林則認為,糧油、蔬菜等食品價格快速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原因還是成本推動。在通脹的大背景下,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加速,加之石油等資源產品價格大幅上漲,農產品生產三大“基礎成本”——生產資料、勞動力和土地價格剛性上漲漸成常態(tài)。生產成本上漲了,價格自然跟著漲。在這種情況下采取直接限價的政策,很可能令銷售商不愿意經銷農產品,也會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進一步加劇食品的短缺狀況。
搜狐網博主、經濟學博士匡賢明撰文說,民眾要的是中長期的價格穩(wěn)定,而不是一時的穩(wěn)定,這就需要從更高層面上審視這些價格管制手段。
調控物價要摒棄計劃經濟思維
知名財經評論人葉檀說,行政限價是計劃經濟式的愚昧做法。持相同觀點的盛大林表示,有關部門在研究制定調控物價的政策時應徹底摒棄計劃經濟思維,充分尊重市場規(guī)律,切莫出臺那種既不幫忙反而添亂的措施。
盛大林建議,不妨借鑒韓國經驗——今年10月,韓國的蔬菜等新鮮食品價格同比上漲49.6%,創(chuàng)下自1990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兩年來,韓國人所鐘愛的泡菜的原料大白菜價格上漲30倍。對此,韓國政府主要采取了兩項措施:其一,從11月1日起,燃氣費平均降低4.9%;其二,增加大蒜、辣椒、洋蔥等食品的進口,集中投放市場。10月中旬后,因政府放寬并增加相關產品進口,新鮮蔬菜等價格已經開始回落。
盛大林分析認為,降低燃氣價格既可以直接降低居民的生活負擔,又可抑制通脹預期。而增加進口就是為了擴大供應,從而通過市場的供求機制平抑物價。歸納起來,韓國的經驗就是“雙管齊下”:在政府管制的范圍內使用行政手段,而在市場領域則運用市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