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7-22 作者:陳威華 趙焱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索尼婭一家住在距離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僅一百公里的小城市福爾摩薩。雖然距離首都很近,但是這個小城市的人均收入較之其它城市低了許多。索尼婭的丈夫在一家農場工作,她自己則給人打零工,每個月收入不足200雷亞爾。 不過,最近幾年來,索尼婭倒是覺得生活壓力小了許多。隨著她的三個孩子陸續(xù)上學,索尼婭每個月可以從政府部門得到差不多等同于她本人月收入的補貼,以至于在去年兒童節(jié),她生平第一次帶著孩子們到巴西利亞市中心的游樂場玩了一天。 索尼婭生活的變化受益于盧拉政府于2003年10月推出的“家庭補助金”計劃。 這個計劃通過每月向最貧困家庭提供政府補貼的方式,提高兒童的入學率,滿足貧困人群的衛(wèi)生醫(yī)療需求,從而達到減少貧困、減少社會不平等現象和提升社會包容性的目的。根據這項計劃,巴西每個貧困家庭每月得到政府22雷亞爾(一美元約合1.8雷亞爾)至200雷亞爾不等的生活補貼,但是,受益家庭的孩子必須達到規(guī)定的出勤率,否則將不得享受家庭生活補貼。 巴西是拉丁美洲地區(qū)貧富分化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巴西應用經濟研究所去年公布的兩份研究報告,巴西10%的富人聚集了75.4%的財富,占巴西1.9億人口總數1%的富翁在三天內的支出相當于窮人一年的花費。 一份今年上半年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巴西社會財富主要集中在少數有錢人手中。18世紀時,里約熱內盧10%的富人匯集了68%的財富。300年后,這一比例基本上沒有變化。在最大城市圣保羅,10%的富人聚集了73%的財富;在里約熱內盧,這個比例是63%;在薩爾瓦多則是67%。 近些年來,巴西政府推行民生福利政策,穩(wěn)步縮減貧富鴻溝,取得了相當顯著的成就。 早在10多年前,社會學家卡多佐擔任總統(tǒng)期間,巴西就開始推行一項名為“有條件現金轉移”的反貧政策。這項計劃是利用資金的轉移支付手段來幫助貧困人群,達到在短期內減少貧困的目的。該計劃鼓勵向人力資本投資,特別是對貧困人群的下一代投資,防止貧困的代際傳遞,所以主要涉及教育和衛(wèi)生健康等民生領域。 2003年盧拉政府執(zhí)政后,推出了“零饑餓”計劃,在“零饑餓”計劃的框架下,繼續(xù)推行“有條件現金轉移”計劃。為了行使該項職能,巴西成立了專門機構,命名為社會發(fā)展與反饑餓部。該部門的主要職責有三項:一是實施家庭救助金計劃,對貧困家庭實施救助;二是社會救助,給65歲以上老人和殘疾人提供社會救濟和最低生活保障;三是反饑餓,向所有貧困人口提供食品,在農村鼓勵小農進行種植。有了這個部門,就從機制上根本保障了對窮人的各種關懷能夠傳導到實處。2009年,社會發(fā)展與反饑餓部的預算達到了創(chuàng)紀錄的120億美元。 巴西勞動和社會研究所今年5月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字顯示,從2004年至2008年,巴西貧困人群占總人口的比例從33.2%下降到22.9%。 這個研究所進行的調查顯示,2004年,最貧窮人口得到的財政轉移所得占其全部收入的10%,但是到了2008年這個比例上升到18%,這表明諸如“家庭補助金”等民生福利政策對減少貧困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考慮到近年來物價上漲因素的影響,巴西政府2009年決定提高10%的“家庭補助金”發(fā)放額度。據統(tǒng)計,2009年“家庭補助金金”計劃的開支從上年109億雷亞爾增加到125.54億雷亞爾,增長了大約13.8%,享受這一計劃的家庭新增約130萬戶,受益家庭總數增加到1240萬戶,約占總人口的1/4。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fā)表使用。 |
|
|
|